4.1.3 水源的卫生防护
1)地面水源的防护
用河、湖、水库水作为水源时,应选好取水点,周围半径100 m水域内不得有任何污染源,取水点上游1 000 m、下游100 m水域内不得有污水排放口。在取水处可设置汲水踏板或建汲水码头伸入河、湖、水库中,以便能汲取远离岸边的清洁水。也可在岸边修建自然渗滤或砂滤井,对改善地面水水质有很好的效果。
(1)自然渗滤井
河、湖、塘、水库岸边为砂土、沙壤土时,则可修建自然渗滤井,如图4.4所示。即在离岸边5~30 m处打井,利用土质的自然渗滤作用使地面水中悬浮的杂质及微生物得以清除,使水质得到改善。
(2)砂滤井
砂滤井(沟、层)用细砂、粗砂及矿石铺成,利用砂石的过滤作用改善水质,如图4.5所示。一方面,水流经砂滤层时,悬浮的杂质被隔滤下来;另一方面,在砂石层表面有大量的微生物存在,并形成一层薄层生物膜。生物膜有隔滤作用和吸附作用,可以滤除并吸附水中细小的杂质与微生物。
另外,以池塘水作为水源时,应采取分塘取水的方法,将水质较好的作为专门饮用水,不准用作其他用途,以防污染。
2)地下水源的防护
在地面水稀缺地区,主要以水井方式利用地下水水源。水井不应离住宅或畜舍太远,也不宜建在低凹或沼泽地带,以免暴雨时雨水和山洪污染水源。水井周围环境要清洁,水井周围30 m范围内不得有粪坑、渗水厕所、渗水坑、垃圾堆等污染源。在水井周围3~5 m范围内划为卫生防护带,并建立卫生检查制度。为了便于防护,可就地取材,修建各种密封井,均可避免或减少井水污染。
图4.4 自然渗滤井
1—河塘水;2—排水沟;3—黏土;
4—井栏;5—井台;6—井筒
图4.5 岸塘边砂滤井
1—井台边栏;2—井台;3—踏步;4—挂桶钩;
5—最高水位线;6—竹或木浮子;7—水塘;
8—坠石;9—砂滤井;10—砂;
11—石子;12—贮水井;13—连通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