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9 饲料厂的生物安全防控

5.2.9 饲料厂的生物安全防控

1)饲料中病原微生物的产生途径

饲料是一个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载体。非洲猪瘟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污染饲料的方式有通过带有病毒的动物粪便直接污染谷物如玉米、小麦等植物原料,从而造成谷物原粮及副产物受到污染,动物源性饲料如血浆制品、骨粉、肉粉、肠膜等的引入,以及加工环境造成的交叉污染(猪瘟病毒可在粪便中存活11天、带骨肉中存活150天)。因其耐受性在各种环境条件下的广泛传染性和稳定性,使非洲猪瘟病毒特别容易发生饲料源传播。

2)饲料企业生物安全防控措施

①从饲料源头控制 饲料生产过程中应把对养殖业威胁大的病原微生物指标检测与豆粕蛋白含量、玉米能量检测一样重视起来,并且制定具体防控策略。

②饲料生产加工环节 饲料生产加工过程中,全价配合饲料应经过高温制粒。因为所有的病原微生物,包括非洲猪瘟病毒,对热的抵抗力较弱。有资料表明,非洲猪瘟病毒在100℃环境中2~3 min就会失活。饲料经过高温制粒后,虽然不能保证100%杀灭病原微生物,但至少可以减少病毒载量,降低感染风险。

③饲料产品出厂环节 饲料厂必须对每批产品抽检并进行病原学检测。猪场在购买饲料时,不仅应关注饲料质量,还应关注饲料产品中病原微生物含量。

④饲料运输环节 运输饲料的车辆消毒要与运输猪的车辆消毒程序一致,包括车辆洗消、烘干等。饲料进入猪场仓库或饲料中转库后,应进行熏蒸消毒。因为熏蒸消毒不仅可以消毒饲料外包装,还可以对饲料中的病原微生物起到杀灭作用,同时熏蒸消毒烟雾还能够渗入到饲料颗粒中。当然,如果猪场直接用料罐车运输饲料,则无须熏蒸消毒环节,但需做到专车专场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