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太阳辐射对畜禽生产的作用

2.1.2 太阳辐射对畜禽生产的作用

太阳辐射中只有被机体吸收的部分才能对机体起作用。光线波长不同,对机体的穿透能力也不同,太阳辐射在机体组织中被吸收的情况也不一样。光波波长越长,光线渗入组织的深度也越深,在太阳辐射光谱中的红光和其临近的红外线穿透能力越强,可达到组织数厘米,而波长较短的紫外线能够达到真皮乳头层的很少,大部分都在表皮处被吸收。光线被动物吸收程度与对机体的穿透能力呈反比。光线对机体穿透力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短波红外线,红、橙、黄光线,绿、青、蓝、紫光线,长波紫外线,长波红外线,短波紫外线。

太阳辐射能量被畜禽机体组织吸收后转变成不同形式的能量,并产生不同的效应。

如红光或红外线(长波)被组织吸收后,产生光热效应,即将光能转变为热运动的能量。光热效应可以使组织温度升高,组织内的各种物理化学过程加速,机体代谢提高。波长较短部分,特别是紫外线,通过组织吸收后,其中一部分转变成热运动的能量,还能产生光化学反应和光电效应。光化学反应形成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组织胺、乙酰胆碱等,会刺激畜禽神经感受器而引起全身性反应,光电效应产生的阳离子会引起细胞及组织内部离子平衡发生变化,影响细胞和组织的生命活动。

畜禽食物中常常含有光敏物质如三叶草、苜蓿、灰菜、含有叶红质的荞麦等,当畜禽采食这些植物或因其身体内存在异常代谢产物,或者因感染病灶吸收的毒素等,毛细血管会因日光照射积聚为辐射能后,发生光敏反应,管壁通透性加强,出现皮肤炎症或坏死。也可能出现眼、口腔黏膜发炎或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和消化机能障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该反应多发生于猪和羊。

1)紫外线作用

(1)有利作用

①灭菌作用 由于紫外线对于生物有强大的杀伤力,因此人类就用它来对付难缠的细菌、病毒,这是紫外线最常见的功能。通过紫外线照射细菌体后,细菌细胞的核蛋白和脱氧核糖核酸(DNA)强烈地吸收其能量,它们之间的链断裂,发生变性、凝固,从而使细菌死亡,达到灭菌作用。如用紫外线汞灯或金属卤化物灯对畜禽舍内空气、饮水和实验室相关器材灭菌,临床上还可以用来消毒和治疗表面感染。

紫外线的灭菌作用与其本身波长、照射强度、作用时间以及微生物的抵抗力有关。

不同波长紫外线杀菌能力不一,见表2.2。用于紫外线灭菌的波长一般为短波长区段,灭菌力最强的波长为254 nm,波长超过300 nm的紫外线基本没有杀菌能力。目前,多用氩气水银石英灯管进行紫外线治疗。

表2.2 不同波长段紫外线的杀菌效果

畜禽受紫外线照射强度或照射时间的增加,灭菌作用也会相应增强。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微生物处于尘埃中,其对紫外线的耐受力将大大加强。因此,在对物品进行消毒时,需要把物品洗干净。

目前,在畜禽舍使用的是低压汞灯,辐射出254 nm的紫外线,具有较好的灭菌效果。据生产实践证明,将20 W的低压汞灯悬挂于2.5 m处,每日照射3次,可以降低染病率和死亡率,见表2.3。

表2.3 用紫外线灭菌照射对畜禽的染病、死亡和生产率的影响

②预防佝偻病作用 维生素D的主要功能是促进钙、磷吸收,调节钙、磷代谢,保证骨骼的正常发育。皮肤经紫外线的照射后,可以将皮肤内的7-脱氢麦角胆固醇转化为维生素D3和D2,也可将植物中所含的麦角固醇转变为维生素D。

在现代化集约养殖中,畜禽因常年见不到阳光或缺乏紫外线照射,维生素D的合成受阻,对钙的吸收减少,无机磷在血中含量降低,导致钙、磷代谢紊乱,极易发生维生素D的缺乏症,幼龄动物出现佝偻病,成年动物出现软骨病。实际生产中,一方面可以在饲粮中补充维生素D,同时通过紫外线照射畜禽来防治佝偻病或软骨症。紫外线选择波长在280 nm左右的效果最好。

皮肤颜色、季节和养殖场所处地理位置对畜禽吸收、利用紫外线作用不同。皮肤为白色(浅色)的家畜皮层对紫外线的穿透能力强于黑色皮肤(深色)家畜,形成维生素D的能力也较强,在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饲料中缺乏维生素D时,黑皮肤的畜禽比白皮肤的畜禽更易患佝偻病或软骨病。冬季高纬度地区(纬度≥32°),可利用人工紫外线照射或补饲维生素D放牧家畜。而对于现代集约化养殖下的畜禽,由于常年见不到阳光,极易发生维生素D的缺乏,除了可以通过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D以外,一般还可以通过选用波长在208~340 nm的紫外线进行人工保健照射,以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如采用15~20 W的保健紫外灯,距离鸡体1.5~2.0 m高,30 min/次,每日照射4~5次,鸡的生长率、产蛋率和孵化率会明显提高。奶牛、奶羊通过紫外线灯的照射,其产奶量和奶中维生素D含量也会提高。

③保健作用 畜禽如果长期受不到阳光照射或缺乏利用紫外线的照射,机体免疫功能会下降,对各种疾病抵抗力也会相应减弱。利用长波紫外线对畜禽进行适量照射,可增加白细胞的数量,刺激体液及细胞免疫活性,会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畜禽对各种疾病的抵抗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起到保健作用。因此,在养殖场规划设计时,要合理确定各圈舍之间的距离和方向,保证有充足的阳光照射;在畜禽管理上,保证动物每天都有一定的舍外活动时间,接受太阳照射。尤其是寒冷的冬季,本来能够到达地面的天然紫外线就比较少,再加上圈舍窗户玻璃对紫外线穿透力的影响,能够到达舍内的紫外线更有限,在冬季更应补充人工紫外线照射,以促进幼龄动物生长,提高生产性能。

④色素沉着作用 在太阳照射下,畜禽皮肤颜色变深的现象称为色素沉着,这就是紫外线的黑斑作用。长波紫外线穿透性可达到真皮深处,并可对表皮部位的黑色素起作用,从而引起皮肤黑色素沉着,使皮肤变黑,皮肤变黑会防止光辐射透入深部组织,这样就起到了防御紫外线、保护皮肤的作用。因而长波紫外线也被称作“晒黑段”。长波紫外线虽不会引起皮肤急性炎症,但如果长期积累会导致皮肤老化和严重损害。

(2)不利作用

过度地照射紫外线,可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

①皮肤受损,产生光照性皮炎 在紫外线强烈照射下,当畜禽采食饲料中含有光敏性物质作用于皮肤中的某一物质后,皮肤会出现红斑、痒、水疱、水肿、眼痛、流泪等光照性症状;严重的还可能引起皮肤癌。这种现象多见于皮肤是白色或无毛、少毛的动物,如猪和羊。

②造成眼睛发炎 当紫外线过度照射畜禽眼睛时,可造成眼睛受伤,引起结膜和角膜发炎,症状表现为眼睛有灼烧感、眼红、流泪等,称为光照性眼炎。应避免长期接触紫外线。

③红斑作用 紫外线照射的某一皮肤部位出现红斑现象,这种特异性反应称为红斑作用。在紫外线波长254 nm和297 nm处最敏感。但该处紫外线有抗佝偻病的作用,因此在生产实践中,要结合皮肤出现红斑作为确定紫外线照射时间的依据。

紫外线照射对畜禽有利也有弊,在养殖畜禽过程中,要尽可能利用其有利一面,避免因过度照射产生不利后果。

2)可见光作用

可见光是电磁波谱中眼睛可以感知的部分,它通过视网膜,作用于畜禽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机体反应,影响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可见光的生物学效应与光的波长、光色、光的强度以及光照时间有关。

(1)光的波长与光色

可见光的波长对畜禽影响不明显。但在实验和实际生产中发现禽类动物对光色较敏感,尤其是对鸡的生理机能和生长均有一定的不利影响。饲养实验表明,红光对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雏鸡和青年鸡,有抑制生长速度和推迟性成熟的影响,影响种公鸡的性功能,使种蛋受精率降低,但在红光下的鸡比较安静;而绿光、蓝光或黄光虽然对鸡增重快,但成熟较早,对成年母鸡的产蛋性能有抑制作用,会使产蛋率下降,产蛋高峰期缩短,种蛋质量降低,孵化率和雏鸡成活率低下。

光色是指“光源的颜色”。光色与鸡的啄癖也有关系。用红光和绿光时,啄癖发生率为0,见表2.4。

表2.4 光色与鸡啄癖发生率的关系

(2)光照强度

光照强度影响畜禽的采食量和代谢。有实验表明,光照强度过强的话,不仅会影响鸡的正常休息,还会引发鸡群整体兴奋,以及引起“翻肛”和打斗、神经质问题,更严重的甚至会引起鸡群出现啄肛、啄羽等现象;光照强度过低会对鸡生长发育不利,延缓生长。一般种鸡和蛋鸡舍中的光照强度可保持在10 lx,肉鸡5 lx,均不可过高。处于育肥期的家畜,光照过强则会过于兴奋,运动增多,基础代谢率提高,从而影响了增重和饲料利用率。在饲养管理工作中,要减少家畜在育肥期的光照强度(40~50 lx),能够保证饲养员基本工作的开展和家畜采食即可。对于断奶仔猪,在一定范围内延长光照或提高光照强度(60~100 lx),有利于兴奋神经系统,抑制褪黑素分泌,刺激生长激素、甲状腺素分泌,维持动物清醒状态,刺激采食活动,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蛋白质和脂肪的合成。

(3)光照时间

动物许多生理现象的节律性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光照。每种动物对光照时间变化会产生适应性,其活动或运动表现周期性交替出现的生物现象,称为生物节律(“生物钟”)。其中光照时间是指光照强度达到一定强度以后的保持时间。

生物节律现象直接和地球、太阳及月球间相对位置的周期变化对应。

①昼夜节律 动物的活动和生理机能与地球的昼夜相联系,出现大约每隔24 h重复进行的现象。相反,活动不规则的,称无节律性,如多数土壤动物。

②潮汐节律 主要表现为生活在沿海潮线附近的动物活动规律与潮汐相一致。

③月节律 约29.5天为一期,主要反映在动物发情和生殖周期上。

④季节节律 地球表面所接受的太阳辐射的时数发生季节变化,这种昼夜长短的变化影响着许多动物的活动。如大多数动物都有一定的繁殖季节。

此外,还有一些生物节律不受外界影响,是生物体内激发生物节律并使之稳定维持的内部定时机制,即生物钟。比如公鸡到清晨某时刻打鸣。生物钟是一种比喻的说法,并不是在动物体内真正有这种具体的形态结构,而是指动物体内存在着类似时钟的节律性。节律行为对动物获得食物和适宜的生活环境,避开不良的生活条件有重要作用。

(4)光照时间对动物生产性能的影响

①光照时间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在生物学方面,光照时间的长短能够影响动物的繁殖活动。有的动物随着春夏季节日照时间的逐渐延长,温度的逐步升高,其性机能活动会旺盛起来,开始发情、交配等繁殖活动等,此类动物称为“长日照动物”,如马、驴等;有的动物在日照时间逐步缩短的季节,温度下降时进行繁殖,此类动物称为“短日照动物”,需要在短光照的条件下进行繁殖,如绵羊、山羊等。不同纬度地区因光照的年周期变化不同,动物繁殖季节性表现也不同。赤道地区光照年周期变化不明显,动物繁殖没有明显的季节性,而高纬度地区动物繁殖的季节性比低纬度地区动物明显。

由于家禽对光照时间敏感,因此产蛋鸡在寒冷的冬季,因日照时间短,满足不了母鸡需求,抑制了其性腺的发育,这是母鸡停产的主要原因。在养禽生产上,通常应用人工控制光照措施来控制蛋鸡的性成熟,来达到适时开产、增加产蛋率的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光照时间延长,鸡的性成熟提前,开产日龄较小,第一个产蛋年中的小形蛋比例较大,而逐步缩短光照下的母鸡则开产较迟,有利于鸡的生长发育,产蛋率提高,蛋重增加。蛋鸡舍的光照时间以14~16 h/d为宜,超过17 h/d,产蛋率会因家禽疲劳而下降,低于8 h/d,会停止产蛋。

畜禽对光照节律的反应,是畜禽长期生活在一定环境下形成的遗传性,表现在很多方面(如换毛)。需要注意的是,在如今的养殖业中,畜禽人工培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其对光的反应将逐渐减弱。

②光照时间对生长、生产的影响 畜禽的生长、肥育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一般认为,种用畜禽光照时间相对可以长点,有利于活动,增强体质;幼龄畜禽如仔猪,通过增加光照时间,可增强肾上腺皮质的功能,提高免疫力,促进食欲,增强仔猪消化机能,提高仔猪增重速度与成活率;而肥育期畜禽可适当缩短光照时间,减少活动,有利于育肥。

③光照时间对产奶量的影响 哺乳动物的产奶量与季节有关。一般春季最多,5~6月份达到高峰,7月份因温度高而大幅度下降,到10月份后又慢慢回升。牧区草地资源和温度高低与产奶量有直接关系,但有实验表明,适当增加光照时间可以提高动物的产奶量,表明光照时间的变化也是影响产奶量的重要原因。

④光照时间对产毛性能的影响 羊毛一般在夏季的生长较冬季快,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动物皮毛的成熟随着秋季的到来,日照时间的逐渐缩短而逐渐成熟,入冬后的皮子和被毛的质量会达到优质。可以采取人工控制光照、加大光照的季节性变化来提升皮毛质量,这样也不会耽误动物的配种。

此外,光照时间是影响畜禽被毛季节性脱落更换的主要因素。如在自然条件下,鸡每年都会在秋季换羽。但由于目前很多养鸡场实行恒定光照制,人为控制光照时间,造成鸡羽不能正常脱落更换。因此,在生产实践中,可以通过缩短光照等人工措施,来实施鸡的强制换羽,以控制产蛋周期。

3)红外线作用

红外线是波长介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又称为红外热辐射,是一种肉眼看不到的光。高于绝对零度(-273.15℃)的物质都可以产生红外线。

(1)有利作用

①保温御寒作用 太阳的热量主要通过红外线传到地球,被物体吸收,红外线辐射能量就转化为热能,使物体温度升高,产生热效应,故又称为热射线。在实际生产中红外线灯常做热源来给幼龄、病、弱畜禽保温御寒,通过红外线照射,还可以改善机体的血液循环,促进动物的生长发育。如一般每一窝仔猪用一盏红外线灯进行保温,而家禽育雏生产中,通常是800~1 000只畜禽配备125 W的红外线灯保温伞育雏。

②治疗作用 因为红外线能够深入畜禽皮下组织,使皮下深层皮肤温度上升,产生温热效应,使微血管扩张,局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物质代谢增强,渗出液被吸收消除,组织细胞活力及再生能力提高,肿胀得以减轻或消除,促进炎症的消散,加快伤口愈合。

(2)不利作用

①红外线引起的热辐射对皮肤的穿透力超过紫外线,其辐射量中的8%~17%能到达皮下组织。通过红外线的辐射效应能使皮肤温度升高,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增加表皮水分蒸发等,但如果辐射强度过强,皮肤温度会升高到40℃以上,皮肤表面会发生变性,甚至严重烧伤。

②过度照射红外线,会使机体表面血液循环增加,而内脏血液循环减少,胃肠道消化力降低,对特异性传染病的抵抗力下降。

③当头部受到强烈的红外线照射时,大量热辐射被头部皮肤及头颅骨吸收,从而使颅内温度升高导致日射病。在养殖场建设规则中,要在运动场设置凉棚或种植树木,要避开日照最强的中午进行放牧或在这个时间段把动物赶至阴凉处,以防日射病。

④长期接触或暴露于红外线下会对眼睛有伤害。眼睛中的晶状体吸收短波红外线后,引起晶状体温度升高而变得浑浊,引起白内障。常发生于马属动物。此外,红外线所产生的热能还会灼伤视网膜脉络、虹膜。在夏季放牧或劳动时,要注意对动物的头与眼睛做好防护。

⑤红外线的热效应还可引起机体散热困难,造成动物过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