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1 工艺设计
设置畜牧场之前,对畜牧场的工艺设计应根据经济条件、技术力量、社会和生产需求,并结合环保要求进行。现代化畜牧场普遍采用的是分阶段饲养和全进全出的生产工艺。在制订畜牧场工艺设计方案时,必须充分考虑现代畜牧场的生产工艺特点,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使设计方案既科学、先进,又切合实际,能够付诸实施。工艺设计内容包括:畜牧场的性质和规模、主要生产指标、畜群组成和周转方式、畜牧兽医技术参数和标准、各种畜舍的样式和主要尺寸、畜牧场附属建筑和设施、卫生防疫制度、环境保护措施等。工艺设计方案应既科学先进又切合实际,且可操作性要强。
1)畜牧场的性质和规模
不同性质的牧场,如种畜场、繁殖场、商品场,它们的公母比例、畜群组成和周转方式不同,对饲养管理和环境条件的要求不同,所采取的畜牧、兽医技术措施也不同。因此,在工艺设计中必须明确规定牧场性质,并阐明其特点和要求。
畜牧场的性质必须根据社会和生产的需要来决定。原种场、祖代场必须纳入国家或地方的良种繁育计划,并符合有关规定和标准。确定牧场性质,还须考虑当地技术力量、资金、饲料等条件,经调查论证后方可决定。
所谓畜牧场规模一般是指畜牧场饲养家畜的数量,通常以存栏繁殖母畜头(只)数表示,或以年上市商品畜禽头(只)数表示,或以常年存栏畜禽总头(只)数表示。畜牧场规模是进行畜牧场设计的基本数据。
畜牧场规模的确定除必须考虑社会和市场需求、资金投入、饲料和能源供应、技术和管理水平、环境污染等各种因素,还应考虑畜牧场劳动定额和房舍利用率。例如,某商品蛋鸡场,其管理定额为每人饲养蛋鸡5 000~6 000只,则每栋蛋鸡舍容量就应为5 000~6 000只,或为其倍数,全场规模也应是管理定额的倍数。此外,鸡场规模还应考虑蛋鸡舍与其他鸡舍的栋数比例,以提高各鸡舍利用率,并防止出现鸡群无法周转的情况。蛋鸡生产一般为三阶段饲养:育雏阶段一般为0~6或7周龄;育成阶段一般为7或8周龄至19或20周龄;产蛋阶段一般为20或21周龄至72或76周龄。为便于防疫和管理,应按三阶段设计三种鸡舍,实行“全进全出制”的转群制度,每批鸡转出或淘汰后,对鸡舍和设备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并空舍一段时间后再进新鸡群。工艺设计应调整每阶段的饲养时间(饲养日数加消毒空舍日数)恰成比例,就可使各种鸡舍的栋数也恰成比例。表6.1是制订鸡群周转计划和鸡舍比例的两种方案。
表6.1 蛋鸡场鸡群周转计划和鸡舍比例方案举例
2)主要生产指标
主要生产指标包括畜禽公母比例,种畜禽利用年限,情期受胎率,年产窝(胎)数,窝(胎)产活仔数,仔畜初生重,种蛋受精率,种蛋孵化率,年产蛋量,畜禽各阶段的死淘率,耗料定额和劳动定额等,见表6.2。
表6.2 猪场主要工艺参数
续表
制订生产指标必须根据畜禽品种的生产力、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饲养人员素质等,使指标高低适中,经努力可以实现。
制订畜牧场生产指标,不仅为设计工作提供依据,而且为投产后实行定额管理和岗位责任制提供依据。生产指标一定要高低适中,指标过高,不但不能完成任务,而且依此设计的房舍、设备也不能充分利用;如果指标过低,则不能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劳动生产潜力,据此设计的房舍设备无法满足生产需要。
3)畜禽组成及周转
根据畜禽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特点和对饲养管理的不同要求,分成不同类群。在工艺设计中,应定出各类畜禽的饲养时间和消毒空舍时间,分别算出各类畜禽的存栏数和各类畜舍的数量,并绘出畜群周转图。
在集约化畜牧场生产工艺上,应尽量采用“全进全出”的周转模式,一栋畜舍只饲养同一类群的畜禽,并要求同时进舍,一次装满。到规定时间的,又同时出舍。畜舍和设备经彻底消毒、检修后空舍几天再接受新群,这样有利于卫生防疫,可防止疫病的交叉感染。目前,我国的鸡场,大多都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4)饲养管理方式
饲养管理方式包括饲养方式、饲喂方式、饮水方式、清粪方式等。
饲养方式是指为便于饲养管理而采用的不同设备、设施(栏圈、笼具等),或每圈容纳的畜禽数量的多少,或畜禽管理的不同形式。按饲养管理设备和设施不同,饲养方式可以分为笼养、网栅饲养、缝隙地板饲养、板条地面饲养或地面平养;按每圈畜禽数量多少,饲养方式可分为单体饲养和群养;按管理形式,饲养方式可分为拴系饲养、散放饲养、无垫草饲养和厚垫草饲养。
饲养管理方式关系到畜舍内部设计及设备的选型配套,也关系到生产的机械化程度、劳动效率和生产水平。在设计牧场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论证确定拟建牧场的饲养管理方式,在工艺设计中应加以详尽说明。
饲喂方式是指不同的投料方式或饲喂设备,可分为手工喂料和机械给料,或分为定时限量饲喂和自由采食。饲料料型关系到饲喂方式和饲喂设备的设计,稀料、湿拌料宜采用普通饲槽进行定时限量饲喂,而干粉料、颗粒料则采用自动料箱进行自由采食。
饮水方式可分为定时饮水和自由饮水,所用设备有水槽和各式饮水器。饮水槽饮水(长流水、定时给水、贮水)不卫生、管理麻烦,目前多用于牛、羊、马生产,在猪和鸡生产中已被淘汰。饮水器可用于各种畜禽生产,具有干净卫生的优点。
清粪方式可分为干清粪、水冲清粪、水泡粪。干清粪是将粪和尿水分离并分别清除。畜床的结构和设施,应能迅速、有效地将粪便与尿水分开,并便于人工清粪或机械清粪。水冲清粪、水泡粪工艺是在漏缝地板下设粪沟,前者沟底有坡度,每天多次用水将沟内粪污冲出舍外,后者沟为平底或有坡,沟内积存粪尿和水,即将积满时,提起沟端的闸板排放沟中的稀粪。该两种清粪方式虽可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强度,但耗水耗能较多,舍内卫生状况变差,更主要的是,粪中的可溶性有机物溶于水,使污水处理难度大大提高,难以将粪污进行资源化合理利用,且容易造成环境污染。
5)卫生防疫制度
疫病是养殖生产中的最大威胁,积极有效的对策是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方针。为了有效防止疫病的发生和传播,畜牧场必须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工艺设计应据此制定出严格的卫生防疫制度。畜牧场设计还必须从场址选择、场地规划、建筑物布局、绿化、生产工艺、环境管理、粪污处理利用等方面全面加强卫生防疫,并在工艺设计中逐项加以说明。经常性的卫生防疫工作,要求具备相应的设施、设备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在工艺设计中必须对此提出明确要求。例如,畜牧场应杜绝外面车辆进入生产区,因此,饲料库应设在生产区和管理区交界处,场外车辆由靠管理区一侧的卸料口卸料,各畜舍用场内车辆在靠生产区一侧的领料口领料。而对于产品的外运,应靠围墙处设装车台,车辆停在围墙外装车。场大门须设车辆消毒池,供外面车辆入场时消毒。各栋畜舍入口处也应设消毒池,供人员出入消毒。人员出入生产区还应经过消毒更衣室,有条件的单位最好进行淋浴。此外,工艺设计应明确规定设备、用具要分栋专用,场区、畜舍及舍内设备要有定期消毒制度。对病畜隔离、尸体剖检和处理等也应做出严格规定,并对应有相关的消毒设备和处理设施。
6)畜牧兽医技术参数与标准
畜牧场工艺设计应提供有关的各种参数和标准,作为工程设计的依据和投产后生产管理的参考。其中包括各种畜群要求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有害气体允许浓度等环境参数;畜群大小及饲养密度、占栏面积、采食及饮水宽度、通道宽度、非定型设备尺寸、饲料日消耗量、日耗水量、粪尿及污水排放量、垫草用量等参数,以及冬季和夏季对畜舍墙壁和屋顶内表面的温度要求等设计参数。
7)畜舍的样式和主要尺寸
畜舍样式应根据畜禽的特点,并结合当地气候条件,常用建材和建筑习惯,建成无窗畜舍、有窗畜舍、开放舍、半开放舍等。畜舍主要尺寸是指畜舍的长、宽、高,应根据畜禽种类、饲养方式、场地地形及尺寸确定。
8)附属建筑及设施
附属建筑包括行政办公用房、生产用房、技术业务用房、生产的附属用房。附属设施包括地秤、产品装猪台、除粪场等,均应在工艺设计中做出具体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