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3 菜籽饼(粕)中的有毒成分

5.2.3 菜籽饼(粕)中的有毒成分

菜籽是油菜、甘蓝、芥菜和萝卜等十字花科芸萋属植物的种子。菜籽中含有硫葡萄糖甙(即芥子甙)、芥子碱和芥子酸等有毒物质,限制了菜籽饼(粕)的应用价值。

1)菜籽饼(粕)中的有毒物质及其毒性

(1)硫葡萄糖甙及其降解产物

菜籽中含有硫葡糖糖甙(即芥子甙),是由苷元和葡萄糖部分通过硫苷键连接而成。其本身对畜禽无毒。但在榨油过程中,由于菜籽细胞受到破坏,芥子甙可与其共存的芥子酶接触,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pH值等条件下,由于芥子酶的催化作用,使芥子甙水解而生成异硫氰酸酯类(即芥子油)和唑烷硫酮等有毒物质。芥子油有辛辣味,具挥发性和脂溶性,高浓度的异硫氰酸酯对皮肤和黏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长期或大量饲喂畜禽菜籽饼(粕),可引起胃肠炎、肾炎及支气管炎。同时芥子油中的硫氰离子(SCN-)是与碘相似的单价阴离子,在血液中含量较多时,可与碘离子进行竞争,能抑制甲状腺滤泡细胞浓集碘的能力,从而导致甲状腺肿大,唑烷硫酮是致甲状腺肿物质,其作用机理为阻碍甲状腺素的合成,引起垂体前叶促甲状腺素的分泌增加,导致甲状腺肿大。

(2)芥子碱

菜籽饼(粕)中含有1%~1.5%的芥子碱。芥子碱富含苦味,影响适口性和畜产品品质。此外菜籽饼(粕)中还含有1.5%~3.5%的单宁、2%~5%的植酸等抗营养因子,不仅影响畜禽的适口性,而且还会影响钙、磷等营养素的吸收。

2)菜籽饼(粕)的去毒处理方法

(1)水浸泡法

硫葡萄糖甙具水溶性,用冷水或温水(40℃左右)浸泡2~4天,每天坚持换水一次,可除去部分芥子甙。用水浸泡法去毒处理简单易行,但水溶性营养物质损失较多。

(2)加热处理法

利用蒸、煮等加热处理方法,使芥子酶失去活性而不能水解芥子甙,并可使已形成的芥子油挥发掉。但经此法处理后,饼(粕)中蛋白质的利用率下降,且由于芥子甙仍存留于饼(粕)中,饲喂后可能在畜禽肠道或饲料等其他来源的芥子酶或微生物的作用下,继续分解而产生有毒成分。

(3)化学处理法

化学处理法即采用氨、碱或硫酸亚铁等化合物进行处理。氨处理法即每100份菜籽饼(粕)用浓氨水(含氨28%)4.7~5.0份,用水稀释后,均匀地撒在饼(粕)中,覆盖堆放3~5 h,然后置蒸笼中蒸40~50 min,即可饲喂。碱处理法可破坏芥子苷和绝大部分芥子碱,最好每100份菜籽饼(粕)加碳酸钠3.5份,用水稀释后,均匀地撒在饼(粕)中,覆盖堆放3~5 h,即可饲喂。硫酸亚铁中的二价铁离子,可与芥子甙及其降解产物分别形成整合物,从而使它们失去毒性。

(4)坑埋法

坑埋法简单易行且成本较低,对芥子油脱毒效果较好。本法可选择朝阳、地势较高、水位较低、干燥的地方,挖一规格为宽0.8 m,深0.7~1.0 m的长方形的坑(长度可因处理菜籽饼(粕)的数量而定),将菜籽饼(粕)粉碎后按1∶1的比例加水,浸透泡软后装入坑内,顶部和底部均铺一层草,在顶部覆土20 cm以上,2个月后即可饲喂。

(5)培育“双低”油菜品种

所谓“双低”油菜品种是指油菜籽中低硫甙和低芥酸。这是从根本上解决菜籽饼(粕)去毒和提高其营养价值的有效方法。目前,我国在引进和选育“双低”油菜品种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并已取得成效。

3)莱籽饼(粕)合理利用

(1)去毒处理限量饲喂

菜籽饼(粕)中硫葡萄甙及其分解产物的含量,随着菜籽的种类、品种和加工方法的不同而不同。菜籽饼(粕)中芥子油含量超过0.3%,唑烷硫酮含量高于0.6%时,应先进行去毒处理后再喂给畜禽。经去毒处理的菜籽饼(粕),其用量以不超过日粮的20%为宜;若去毒效果不佳,则不应超过10%。

(2)与其他饼(粕)搭配饲喂

菜籽饼(粕)与其他饼(粕)(如葵花籽饼、亚麻籽饼、豆饼等)或动物性蛋白质饲料适当搭配,可有效控制其毒物的含量,且有利于营养素的互补。我国饲料卫生标准中规定,菜籽饼(粕)中异硫氰酸酯(以丙烯基异硫氰酸酯计)≤4 000 mg/kg;鸡配合饲料和生长肥育猪配合饲料≤500 mg/kg;肉用仔鸡、生长鸡配合饲料中的唑烷硫酮≤100 mng/kg,产蛋鸡配合饲料≤500 mg/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