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7 霉菌毒素对饲料的污染
霉菌是真菌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种类繁多,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霉菌对饲料和粮食的污染非常普遍,尤其在高温、高湿、阴暗及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更是能大量繁殖。绝大多数霉菌是非致病性的,对畜禽的健康无害,但部分霉菌(曲霉菌属、青霉菌属、镰刀菌属等)可污染饲料,使饲料霉变,破坏其营养成分,使饲料失去饲用价值,而且少数霉菌污染饲料后,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产生毒素,引起畜禽的急、慢性中毒,甚至造成“三致”作用,严重危害畜禽的健康(表5.2)。
表5.2 饲料中主要霉菌毒素及其危害
1)霉菌毒素的中毒特点
畜禽发生霉菌毒素中毒时,和其他疾病不同,有其共同的特点:
①中毒的发生与某些饲料有关。中毒的畜禽均采食了相同的饲料或其中某相同的成分,在一段时间内相继发病,而同时间、同地点饲喂不同饲料的畜禽不发病。
②检查可疑饲料可发现有某些霉菌和霉菌毒素的污染,通过动物试验可以发生相同的中毒病。
③发病往往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
④霉菌毒素中毒不是由霉菌本身所致。因此,无流行病学上的传染性和免疫性。
⑤摄入霉菌毒素的量不足引起急性或亚急性中毒时,无明显的早期症状,但长期少量摄入可引起慢性毒害,甚至呈现“三致”作用,易被忽视。
2)黄曲霉毒素(AFT)
(1)黄曲霉毒素的产生和种类
黄曲霉毒素主要是由黄曲霉和寄生曲霉中的特定菌株产生的肝脏毒性代谢产物。在自然界中黄曲霉较寄生曲霉存在更为广泛。最适于在玉米、花生上生长繁殖,也常在麦类、豆类、薯干、稻米等上面生长繁殖。适于繁殖的温度在30~38℃,相对湿度80%~85%或85%以上。这些产毒菌株的产毒最适宜的条件是基质水分在16%以上,相对湿度在85%以上,温度在23~32℃。黄曲霉毒素是一类结构极其相似的剧毒化合物。根据其在紫外线照射下所发荧光颜色的不同,可分为B族和G族。在自然条件下污染饲料的黄曲霉毒素主要有4种,即黄曲霉毒素B、G1、B2和G2,其中以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最强。
(2)黄曲霉毒素对畜禽的危害
黄曲霉菌具有很强的分解蛋白质和糖化淀粉的能力,能使饲料霉变,降低饲料的品质。其代谢产物具有肝毒性,急性中毒能引起动物肝出血,肝实质细胞坏死,胆管上皮增生,肝细胞脂质消失延迟等。慢性中毒的动物表现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贫血、繁殖能力降低、饲料利用率降低、生长发育缓慢、生产性能下降、免疫系统和天然防御机能受到破坏,可诱发肝癌、胆管细胞癌、胃腺癌、结肠癌和卵巢癌等。我国饲料卫生标准规定,黄曲霉毒素B1在畜禽配合饲料及浓缩饲料中的允许量(ug/kg):肉用仔鸡、仔鸭前期与雏鸡、雏鸭、仔猪≤10,肉用仔鸡后期与生长鸡、产蛋鸡、鹌鹑、生长肥育猪、种猪≤20,肉用仔鸭后期、生长鸭、产蛋鸭≤15,奶牛精料补充料≤10,肉牛精料补充料≤50。
(3)黄曲霉毒素的预防措施
①防霉 防霉是预防饲料被霉菌及其毒素污染的最根本措施。引起饲料霉变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湿度。因此,防止其霉变的方法主要有:
a.控制水分 在饲料和粮食作物收获时,应及时充分晒干,防止雨淋;在运输、贮存的过程中要注意通风干燥,控制水分。一般谷物的含水量在13%以下,玉米在12.5%以下,花生仁在8%以下,霉菌不容易生长与繁殖。
b.控制温度 饲料和粮食作物应进行低温贮存,可有效防止霉变。
c.化学防霉 在仓库定期采用化学熏蒸剂熏蒸或在饲料中添加防霉剂等,可达到防霉的作用。常用的熏蒸剂有氯化苦、磷化氢、环氧乙烷、溴甲烷等。防霉剂有丙酸及丙酸盐、乙酸及乙酸盐和苯甲酸及其钠盐等。
d.控制粮堆中的气体成分,进行缺氧防霉。
e.选育抗霉的作物品种 农作物的抗霉能力与遗传因素有关。因此,积极培育抗霉作物新品种也是一项有效、经济、实用的防霉措施。
②去毒 霉菌污染玉米等饲料后,霉变较轻者,可采用去毒处理后再喂给畜禽。若发霉严重者,不宜作为饲料应用。目前,去毒处理的方法主要有:
a.剔除霉粒法 对于霉变轻微的,毒素主要集中在霉坏、破损、变色及虫蛀的粮粒中,可采用手工、机械或电子挑选的办法,拣除霉粒后再利用。
b.碾压加工法 霉菌污染粮粒的部位主要在种子的皮层和胚部。通过碾轧加工,除糠去胚,可减少大部分毒素。
c.水洗法 先将霉玉米等饲料用清水淘洗,然后磨碎,加入3~4倍清水搅拌,静置,浸泡12 h后,除去浸泡液,再加入等量清水同法反复进行,每天换水2次,直至浸泡水无色为止。
d.微生物脱毒法 利用微生物进行生物转化作用,可使霉菌毒素破坏或转变为低毒物质,达到脱毒的目的。研究表明,无根根霉、米根霉、橙色黄杆菌和亮菌等对除去粮食中的黄曲霉毒素有较好的效果。
e.吸附法 铝硅酸盐类、甘露低聚糖、纳米材料等吸附剂可不同程度地吸附黄曲霉毒素。
因此,在饲料中酌情添加使用,可除去其部分有毒成分,降低对畜禽的危害性。
3)赤霉菌毒素
(1)赤霉菌毒素的产生和种类
赤霉菌毒素是由赤霉菌或镰刀菌产毒菌株的代谢产物。主要有赤霉烯酮和赤霉病麦毒素两类。
(2)赤霉菌毒素对畜禽的危害
①赤霉烯酮(F2毒素) 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可使畜禽发生雌激素亢进症。在各种畜禽中,猪最为敏感,雏鸡不敏感。猪急性中毒表现为阴户肿胀,乳头潮红,乳腺增大,妊娠母猪流产,严重的可出现直肠和阴道垂脱,子宫增大、增重甚至扭曲,卵巢萎缩。亚急性中毒可使猪不育,产仔数减少,仔猪体弱或产后死亡,生存的小公猪表现为睾丸萎缩、乳腺增大等雌性化作用。
②赤霉病麦毒素 即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又称致呕毒素),采食赤霉病麦(或玉米)能使猪食后致吐,对马还伴有醉酒状神经症状,又称醉谷症。
(3)赤霉菌毒素中毒的预防措施
①防霉 赤霉菌主要以田间浸染为主。因此,应从田间防霉着手。首先,选育抗赤霉菌小麦、玉米等品种;开沟排渍,降低田间湿度;花期喷洒杀菌剂等。其次,在收获时采取快收、及时脱粒和晒干,并储存于干燥通风场所。最后,病粮与好粮最好要分开,实行单收、单打和单存。
②去毒
a.水洗法 先将1份霉变小麦等饲料加入3~4倍清水,搅拌均匀,静置,浸泡12 h,除去浸泡液,再加入等量清水同法进行2次后,可将大部分毒素洗掉。
b.去皮法 被污染的谷物等饲料,毒素往往仅存在于表皮。碾去表皮,可脱去大部分毒素,饲喂畜禽。
c.稀释法 将少量未经去毒的病麦等饲料掺入其他饲料中饲喂。病麦用量对猪一般不超过日粮的6%~10%;牛、羊和家禽用量可适当增加。
d.吸附法 目前,市场上霉菌毒素吸附剂很多,有单一制品,也有复合产品。有选择地在饲料中添加吸附剂,可除去其有毒成分,减轻赤霉菌毒素对畜禽的影响。
③合理利用 对含赤霉菌毒素的小麦等饲料可控制喂量,并增喂青绿多汁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