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 气候适应的概念
2025年09月26日
1.3.1 气候适应的概念
气候适应从广义上讲,包含气候服习、气候驯化和适应三层含义。
气候服习亦称生理性适应,指本来对某种气候如炎热或寒冷不适应的动物,因反复或较长期处于该动物生理所能忍受的气候环境中,在数周中逐渐引起散热和产热等生理机能的变化,使原来因气候应激失常的生理指标和生产性能,如因高温引起体温和呼吸率升高、采食量和生产性能下降等,逐渐趋于正常或有所恢复而能习惯于这种气候环境。
气候驯化,如果畜禽“服习”的时间延长,经过几个月后,会进一步引起保温隔热性能的改变,如脱换毛羽,增加皮下脂肪沉淀,甚至体型也发生改变。因不良气候所致各种生理机能的异常,又恢复或趋于正常。这种气候驯化,一般从几周到几个月。当不良的气候条件消失之后,动物又恢复到原来状态,例如动物顺应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便是一种气候驯化过程。
服习和驯化实质上也是一种从生理到形态的调节过程,它可以减轻或消除不良环境的有害作用,它是后天获得,不能遗传。服习和驯化两者有时很难区别,在服习过程中已开始驯化,在驯化过程还带有服习,唯前者偏重于生理机能的改变。
适应是动物在长期生存竞争中为适合外界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改善的表现,是经过若干年、若干代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的结果,在行为、生理、解剖和形态上已发生根本的改变,并能遗传给后代。例如牦牛适应空气稀薄的高寒地区,骆驼适应干热多变的大陆性气候,欧洲野牛适应寒带的气候,瘤牛和水牛适应热带气候。由于“适应”的通称,中外皆然,因而服习和驯化也能称为适应,如“代谢适应”“生理适应”“行为适应”“隔热性能适应”和“形态适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