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气候适应的过程和机理

1.3.2 气候适应的过程和机理

畜禽对气候从服习,到驯化,再到适应的过程,是从生理行为,代谢率的变化,到被毛、皮肤甚至形态学的变化,发展到体型、组织学结构变化的复杂过程。威尔逊(1854)即指出,寒冷地区的动物具有较密、较厚的被毛和很厚的皮下脂肪;而炎热地区的动物则毛短、皮薄,轻而有光泽。人们称之为威尔逊法则。而早在1847年,伯格曼即指出:同一个种的恒温动物,处于寒带的体型较大,处于热带的体型较小。其原因在于体型较小的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较大,易于散热,寒带则正好相反,利于保温。北美的荷斯坦牛和新西兰的荷斯坦牛正有此区别。故古典生态学家称其为伯格曼法则。1887年,爱伦法则则是对其的补充,认为寒带动物身体的四肢、耳朵、尾巴较小,以减少散热面积,而热带则相反,甚至垂皮、脐褶、阴门等都很大,以利散热。真正适应,则要经过若干年、若干代的长期气候驯化,伯纳德(1976)曾指出:此种适应性不一定能从外观上表现出来,而是在身体组织结构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例如,牛的皮肤有三层管径不同的血管丛(图1.1)在真皮丛和中间真皮丛中较粗的静脉都有条动脉相并行,称为“静脉并行”,当动脉血从心脏流向体表时,低温静脉血从体表获得热量而带回心脏,这不仅直接降低了热损失,而且也降低了皮温,以利减少散热。所以称其为“逆流热交换”。

此外,格罗杰尔法则曾指出:裸露皮肤的色素,具有抵抗太阳紫外线伤害的作用,处于热带的动物皮肤颜色较深,被毛色泽较浅,具光泽,前者利于防止紫外线,后者利于反射辐射热。

畜禽对气候的适应,使畜禽具有了耐热性与耐寒性。这不仅存在品种上的差异,而且还存在个体的区别。所以,在畜牧生产中,虽然现代畜牧业对环境的控制大大削弱了人们对畜禽气候适应选择方面的注意力,但对某些畜禽,例如奶牛,我们则仍应注重耐热性的选择,以利节约生产成本。

图1.1 牛皮肤血管丛

1—真皮丛;2—中间真皮丛;3—表皮下丛;
4—皮脂腺;5—肝腺;6—毛囊;7—毛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