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骨架是如何成长的

第一节 城市的骨架是如何成长的

虽然很多文化人反对拆掉城墙,包括我。可缑城路的拓展竟然是与城墙有关。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在宁海中学高中部读书,从家乡冠庄到中学,必须得走小北门到大北门的公路。其实,这条路还通向东门。路面铺了沙石。走起路来,唰啦唰啦直响。汽车来了,晴天一阵灰,雨天泥浆四溅。路的北边,是一条河。有的河段种着茭白,有的河段养着鱼。我不明白这条河通向哪里。后来才知道,这路原来是县城的城墙所在,那条河就是护城河。1958年,交通部门将小北门至东门的一段城墙改建为公路。一开始,称为宁象公路,后来称为北大街、环城北路等。公路始建时,县城里有很多人跑来这里参观。

哇!两辆汽车对头行驶不用让道。城里原来最大的路是中大街和县衙前的路,也只能通过一轿一马一车。这可是县城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条路,竟然大过了大街。

这一声惊叹,其实宣告了城市建设新时代的开始。

也有人将路比作城市的襁褓。城市是路哺育出来的。

更有人将路比作城市的骨架。这个感觉我是在巴黎的凯旋门找到的。立在凯旋门,似乎抓住了巴黎的骨架中枢。因为巴黎的12条主要街道以凯旋门为中心向四周扩散,这一放射性街道设计蔚为壮观。其中最著名的是香榭丽舍大道,将凯旋门与协和广场相连,法国国庆的阅兵仪式也在香街上举行。我想象自己有一股神力,只要将凯旋门抓起来,整座巴黎城就被提起来。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道路是一个城市的骨架,骨架的宽度决定着城市发展的广度。

最为著名的是《首都计划》。这是1927年(民国十六年)4月18日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发布的旨在对首都南京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城市规划文件,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城市规划,是民国时期中国最重要的一部城市规划。

在这个规划里,道路交通的作用被提到了重要位置。它的付诸实践也十分有力。1928年8月,南京第一条柏油马路——中山大道动土开工。到1935年的7年间,南京城市道路有了较大改观:1928年筑燕子矶马路;1929年筑黄浦路、中山门马路、环湖路、中山路、朱雀路、中正路(今中山南路);1930年筑太平门路、热河路;1931年筑上元路、山西路、白下路、太平路、玄武湖路;1932年筑汉中路、中华路、雨花路;1933年筑考院路;1934年筑江边马路、国府东箭道马路、云南路、建康路、中央路。这些干道最宽路幅达40米。特别是以中山大道为代表的宽阔林荫道与沿途众多形形色色的近代建筑,形成今天南京旧城的总体格局。

人们说,北京的长大就是那些环路促使的。北京成为新中国首都后,针对那些狭窄的旧街道,有意识地修建了七条环路,即一环路、二环路、三环路、四环路、五环路、六环路、七环路。其中的七环路也称为北京大外环高速公路,全长940公里,其中890公里都在河北地区。目前河北境内大部分都已通车。这些环路既改善了市内交通状况,又便利了对外联系,更主要的是扩展了北京的空间。

上海的空间也是道路拓展的。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新建改建了大批道路,并建成横跨黄浦江的几座大桥和黄浦江隧道,浦东浦西两岸因道路便利连在了一起。

缑城对于道路的认识也是逐步加深的。改革开放是一条分水岭。前是农耕经济,后是工业经济。农耕经济时代,县城道路只在相对固定的旧城里不断改善;工业经济时代,道路大步朝旧城外延伸。

资料显示,1949年至1958年,县城道路仍和民国时期分布相同,无多大改观。主要街道有东西方向(东门至西门)旧街1条,分东、中、西三段。南北方向小街6条,主要巷弄47条。街道宽4—6米。巷弄均不超过4米,最狭墙弄不足1米。路面一般以中间铺以石板,两旁辅以卵石形式为主,偏僻之处亦多泥结沙石。

几个道路维修节点,像是死寂的星空,没有几颗闪烁的星星。

1950年,县政府拨款(1000石米价格)对大街损坏道路及主要排水道进行一次修理。

1952年至1963年,将历史上知名的城内河道桃源河填没,先是作农民交易市场,再是扩充为南北通道,1984年至1987年,扩展为南北大街。缑城人南北方向交通第一次摆出浩阔的阵势。代价是巨大的,它将一条美丽的河变成了虚幻的梦。

1981年和1986年,为了方便游览,塔山路和滨溪路分别建成。后者为徐霞客大道的前身。

其实,打破旧城现状是在1970年。从那年起,新建的道路已经突破了旧城格局,有山河路、车河路、银菊路、车站路、北星路、北斗路、气象路、中医院路、五丰堂路、淮河路、靖海路、变电路、西郊路、纺织路、西门路、东郊路、跃龙山路、登台路等。新建的巷道有拱辰巷、北胡同、崇寺巷、正学巷、文昌巷、城中巷、登瀛巷、大茅园巷、樟树潭港、泰山殿巷等。

至1986年底,县城共有街、路44条。其中,宽8米以上的有16条,分别为东西走向的10条,南北走向的6条。

2010年底,城市建成区宽8米以上的道路增加到100余条。其中,宽20米以上的有60余条。城区主干道路15条,其中南北纵向的有兴海路、兴宁路、桃源路、科园路、气象北路,近年完成的有西环线。东西横向的有徐霞客大道、环南西路—环南中路、环城西路—北大街—环城北路、人民大道、中山路、外环路、时代大道、金水路、天明路、梅桥路(后来改成了平安大道),呈“六纵十横”格局分布。

两个时代的转换,显然有痛苦。

痛苦是凤凰涅槃的必要条件。

痛苦才有新生。

最为典型的,莫过于人民大道的修建。这是突破旧城,向北推进中的一条东西横向的主要道路。我采访过当时的县委书记和交通局局长,也采访过一些市民,听闻过别人的评说。

“大道”一词,“道”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是中国乃至东方古代哲学的重要哲学范畴,表示“终极真理”。但这里的大道是指宽阔的道路。城市中的大道有别于街,如巴黎著名的香榭丽舍大道,是横贯首都巴黎的东西主干道,全长1800米,最宽处约120米,为双向八车道。

缑城的人民大道,显然是想修成一条比普通街道更为宽阔的道路。目前的长度与香榭丽舍大道有些相近,但宽度不能比。只能说,这条大道原设计比较宽,宽出那个时代人们的想象。于是,引来社会舆论强烈的反响。

这条路太宽了。

建设者迫于压力,缩减了不少。但就是缩减的大道,也在那个时候独树一帜,艳压群芳。

然而,这事过去没有多少年。不到十年吧,社会上的舆论渐渐反转了过来。大家看到闹市区上这条路的车辆人流实在太多,道路拥挤。社会舆论就是,这条大道的设计者过于保守,宽一些就好了。后来,这条大道被改称为路,就是目前的法定路名——人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