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绘就城市发展蓝图

第一节 如何绘就城市发展蓝图

传说中雪天里那只猴子绕城一周,就是缑城的城市雏形。那个县令根据它的足迹造了缑城,是让猴子做了缑城最初的规划师。

中国古代城市(村庄)的修建规划,是古代哲学的体现,糅合了儒、道、墨等各家思想,最鲜明的一点是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其核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水学,比如诸葛村是按八卦原理修建的,县内的前童古村也有这样的特点。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籍之中。著名的北京城、长安城、南京城,可谓古代城市规划的典范。《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墨子》记载了有关城市建设与攻防战术的内容,还记载了城市规模大小如何与城郊农田和粮食的储备保持相应的关系,以利于城市的防守。何谓风水?就是借势造力。按照现代人的理解,就是直接贴近自然界的规律,借助自然的力量,为的是人的安居乐业和国家的治理。

有专家专门研究了缑城在农耕时代规划的基本原则。即靠山近水扎大营,利于完备的原则;城内制高点,居高临下,便于指挥调度的原则;满足排洪、防火、生活水源所需,并可优化的原则;功能分区,布局合理的原则;环境优美,适合民生的原则;城区、城际交通顺畅的原则。这些原则,充分利用了自然山水、地理方位等因素,结合官与民以及生产生活等必要因素,适合那个时期的规划需求。

在西方,在古希腊城邦时期,已出现了希波丹姆规划模式。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阐述了城市选址、环境卫生、坊际建设、公共建筑布局等方面的基本原则,并提出了当时的“理想”城市模式。中世纪社会发展缓慢,城市多以教堂为中心。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阿尔伯蒂、帕拉第奥、斯卡摩锡等也提出了一些反映当时商业兴盛和城市生活多样化的城市理论和城市模式。

世界范围的现代城市规划是从混乱状态中被迫开展的。因为产业革命导致世界范围的城市化。很多人集聚到城市,城市规划的突然扩大,带来城市居住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居民生活。这与我们国家在改革开放后,因为工业化导致城市环境变化的过程有些相似。人们在寻找使城市变得有秩序的办法时,产生了现代城市规划学科。现代城市规划学科主要由城市规划理论、城市规划实践、城市建设立法三部分组成。十九世纪上半叶,一些空想社会主义者继空想社会主义创始人莫尔等人之后提出种种设想,把改良住房、改进城市规划作为医治城市社会病症的措施之一。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对后来的城市规划理论颇有影响。

我国的城市规划学科,借用了西方某些原理,并结合自身发展需求,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城市扩展步伐突然加大,所形成的符合中国城市发展实际的在实践总结基础上的理论成果。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要建设好城市,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并严格按照规划来进行建设。城市规划是一项系统性、科学性、政策性和区域性很强的工作。它要预见并合理地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规模和布局,做好环境预测和评价,协调各方面在发展中的关系,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使整个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骨肉”协调、环境优美的综合效果,为城市人民的居住、劳动、学习、交通、休息以及各种社会活动创造良好条件。

城市规划其实就是指对城市的空间和实体发展进行的预先考虑。其对象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涉及城市中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城市工程的安排等。

缑城的城市规划,也是在城市急剧扩展中取得骄人成绩的。在缑城尚有城墙,或者城墙拆了之后,那些早出晚归的牛蹄,敲得足下的石子路铎铎直响,那些个成百上千年的时间里,是不太需要规划部门的。

我在2018年9月12日采访县委常委、西店镇党委书记张伟标时,他说,他曾从2008年起担任过住建局局长,当时的宁海县城像是小城镇,且在南三县中最差。基础设施落后,街小、破、旧,绿化落后,公园小,广场类缺乏,与群众对城市化的呼声有距离。上任后,头一件事,就是与规划局一起,做好规划这块大文章,做大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品位。

宁海县的城市规划制订实施,是一个连续的工程。

宁海县的城市规划(包括县域规划)经历了五个阶段,有五种类型。五个阶段分别是:1983—2000年的《宁海县城关镇总体规划》,1994—2010年的《宁海县城总体规划》,1999—2020年的《宁海县三镇合一总体规划》,2007—2020年的《宁海县域总体规划》,还有正在论证的2015—2030年的《宁海县域总体规划》,2004年12月编制的《宁海县生态县建设规划》。其类型为:总体规划;县域乡镇规划;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旅游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