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村镇美起来的秘密

第一节 让村镇美起来的秘密

城里美了,村镇也得美起来。

2018年8月29日,我采访住建局党委委员、分管副局长裘美娣时,她就坐在我的对面,说这样的话。

曾几何时,城里的高楼竖起,道路加宽,连穿在市民身上的衣裳也洋派起来。可是,不只是缑城,在全国各地,好多城市,一出了如锦似花的城,便是垃圾遍地,满目肃杀之气,这在发达国家也曾出现。前几年,我去巴黎,看到郊区特别是城乡接合部,也是这样。

繁华的城里,珠光宝气的贵妇,却生活在简陋的村镇似一群衣衫褴褛的亲邻里,这种现象往往令人遗憾。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样的,但就中国而言,主要在于发展模式、城乡差距、收入水平的悬殊,形成城乡分离、“城乡二元化”结构,加之城乡发展在完成产业结构转变时,却未完成就业结构、空间结构和生存方式的转变。

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经验表明,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中国的工业化过程,必然推动城市化的发展。裘美娣副局长笑笑说,村镇建设,是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必然的趋势,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融合,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我点点头,笑笑。

其实,我国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小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社会功能趋于完善,对周围社区的辐射力、吸引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宏观布局方面有的地区形成比较合理的小城镇体系,为小城镇的发展开拓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但是,中国现有的小城镇绝大多数都是历史上自发形成的,虽有某种自然的合理性,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不平衡性。小城镇的建设又缺乏科学规划和管理,产生一系列问题,诸如,小城镇的数量较多,规模较小,多数小城镇发展水平较低,功能不够完善,许多地区小城镇的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等等。此外,资金不足,人才奇缺,土地浪费,环境污染,体制不合理,管理不完善等等,都严重地阻碍着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在这个发展状况下,2003年,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活动,似乎为小城镇的发展找到了一条较好的路。宁海县自此开始以创建全面小康示范村和环境整治村为主的新农村建设。2005—2008年,县财政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5.2亿元,2009年为1.41亿元,2010年为1.2亿元……政府的投入,各有关部门齐心协力,加上各地乡镇农村自身的努力,宁海县全县农村的面貌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6年下半年,由县镇治办牵头各成员单位、创建单位,开始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使得村镇建设走上快车道。

根据省、市安排,宁海县围绕“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工作目标,深入开展“一加强三整治”,大力实施“六大专项行动”,加快推进项目工程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坚决有力地抓好抓实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各项工作任务。我在2018年8月底采访有关负责人时,她说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

有一个工作小结如下:自2016年下半年开展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以来,宁海始终围绕“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工作目标,深入开展“一加强三整治”,大力实施六大专项行动,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坚决有力地抓好抓实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各项工作任务。宁海县各地通过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在较短时间内发生了旧貌换新颜的巨大变化,美丽环境正在逐步转化为美丽经济,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奠定了坚实基础。宁海县列入整治范围的16个乡镇(街道)已分两批全部于2018年底前提前验收达标,其中越溪乡、强蛟镇、前童镇、黄坛镇和桥头胡街道入选省级样板名单,胡陈乡、一市镇、大佳何镇和深甽镇入选市级样板名单。同时宁海还被评为2018年省优秀示范县。

宁海的工作经验是十分有效的。

灵活的整治放在首位。全县通过实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以旧貌换新颜为目标,着重民生需求,灵活地将整治工作落到实处,被誉为宁海县乡村振兴的破题之策。镇区基础设施“做加法”,各地通过不断完善城镇功能,补齐民生短板。其中,列入2017年达标计划的6个乡镇(街道)已完成停车场改造16个,完成路面改造12公里,较好地补齐了各地镇区民生基础设施的短板。资金投入“做减法”,开源方面,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等举措尽可能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节流方面,乡村干部集思广益,通过就地取材等举措降低成本,实现“花小钱搞治理”的整治理念。落后面貌“做除法”,各地以小城镇整治为契机,消除安全隐患,腾出发展空间。镇区实施老街原真性改造,对不和谐建筑“做除法”,解决新老建筑不协调、古街风貌被破坏等问题。

快速的抓项目在其次。根据省市要求,10家创建单位对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进行了再次调整和精选。调整后,宁海县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行动的项目为189个,投资17.8亿元,截至2018年8月,已完成投资12.4亿元,完工项目97个,投资完成率已达70%。县镇治办每月牵头组织召开工作例会,共同探讨研究并解决整治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奔赴各创建单位开展督查指导,充分发挥督查专员的自身优势,加强对各创建单位的帮扶指导。目前,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已完工项目共计97个。

狠抓长效机制建设利在将来。管理的长效、制度的长效才能使得成果长效。县镇治办采用“1+3+6”的模式,内设综合组、规划建设指导组、整治改造督导组三个组,牵头成员单位共设置6大专项行动组,专门督查指导各创建单位18项整治任务。同时,各创建单位也以构建长效机制建设为重点,推广实行“驻镇规划师”制度,通过对口合作、志愿服务等方式,引导规划师、设计师等人才赶赴乡镇,全县16个小镇兼职驻镇规划师共44名。此外,自2017年小城镇环境“脏乱差”整治雷霆行动期间,全县各地镇区探索建立起环卫保洁、城镇管理、市政养护、街(路)长制四项长效机制以来,各地严抓制度落实。特别是乡镇(街道)主要领导担任街(路)长制,上牌公示强化责任和监管。

融入产业才能促发展。整治不是最终归宿,以整治为跳板,产城融合,追求镇区发展长远效益,拉动小城镇产业发展与升级,最大限度提升城镇居民生活品质是宁海县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目的之所在。越溪乡正是通过整治腾出了新空间,并通过盘活存量土地、改用旧厂房、引入社会资本等举措,着力打造越溪乡小微企业园区,进一步引领越溪乡的产业升级,力争将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长期效益发挥至最佳。这一产城融合的成功经验,目前正在全市被借鉴和推广。

2019年上半年,县里引进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师生进驻大佳何镇葛家村,之后,全县各地有30个村庄喜迎来自各地院校的艺术系学生,让艺术氛围渲染新农村,使得艺术家驻村助推美丽村庄建设进入新境界。

2019年8月14日,省委、省政府再次发布《关于高水平推进美丽城镇建设的意见》。意见表明,为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高质量推进城乡融合,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美丽浙江,经省委、省政府同意,就实施“百镇样板,千镇美丽”工程,高水平推进美丽城镇建设提出一些意见。在主要目标一栏里,提出到2020年,300个左右小城镇达到美丽城镇要求,其他小城镇达到美丽城镇基本要求。到2035年,美丽城镇建设取得决定性进展。

这是宁海县村镇建设的第三波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