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攻坚破难的人
张昌宁,跃龙山大桥二期及兴海南路延长线工程项目攻坚小分队队长。在房屋征收办采访的时候,听说了他带领大家,用30天真情攻坚打通10年堵“心”路的故事。2007年,跃龙山大桥一期工程建设时,就计划拆掉桥头的原布厂宿舍,但不如愿。直到2010年大桥二期和兴海南路延长线工程开工建设乃至2012年大桥和道路建设完成后,双向四车道的大桥宽敞无比,却仍然是一侧两车道通行,因为桥头始终堵着。10年来,只是其中的18户完成搬迁,剩下的17户,以各种理由不搬。这个小分队的成立,据说有两个出处。一是时任县长的林坚那天晚上在桥头发火,连夜召集有关部门开会,要求限期拆除。二是那年12月12日开始的全县重大项目“清零拔钉”攻坚战。张昌宁就是那时候临危受命的。他带领大家全面梳理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每一周举行四次以上专题汇报会研究讨论征收户的诉求和问题,可谓开足了马力。不仅如此,小分队成员一个个在各家各户走访,最多的一户走访了20次,了解住户们生活上的困难并尽全力帮助他们。由于年久失修,原来由布厂建设的集体宿舍不仅老旧,而且存在建筑结构上的危险。他们很快联合了住建局和第三方检测公司进行鉴定,很快确定这是一幢D级危房,必须停用或拆除。爱心加上科学鉴定,住户们终于同意签订拆迁协议。之后,为了道路拓宽的需要,涉及华兴纺织有限公司的约2400平方米厂房拆除和征收,包括4家租赁厂房企业的搬迁,他带领大家,一鼓作气,仅用不到一周时间即完成厂房的签约搬迁工作。兴海南路、跃龙山大桥与已打通的飞凤山隧道将架起城市南部区域的新交通线。
高坚强,南门飞轿造漆厂搬迁项目攻坚小分队队长。在城逐线飞凤山隧道口段和同三、沿海两高互通连接线两个交通要道上,这个计划中需要搬迁的南门飞轿造漆厂,涉及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土地面积约3.7万平方米,在这里“坚挺”了十余年。有人说,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但有时候,说不清的理,也有可能解释存在。据说这一家企业是因为安置和环保等问题缠绕双方,一直未能形成共识。政府在这方面的忍耐度比起以往要大大提高,缘起于对私有财产的尊重和保护,不能不说是社会的进步。但阻碍交通十多年,社会也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一接受任务后,以高坚强为队长的小分队全天候扑在一线,创造了一个“厚着脸皮,磨破嘴皮,踏破脚皮”的工作精神。连续30天,队员们打出一套“组合拳”,针对厂方关心的设备搬迁、安置新址等问题,为其提供解决方案,联系安监、环保、城投等相关部门,加快落实企业的安置用地,开通环评、安评审批等“绿色通道”,及时消除厂方搬迁的后顾之忧。企业终于同意搬迁并签约。考虑到企业生产的连续性以及新厂房的建设时间,他们采取了“分段式”拆除法,使企业的损失降到最小。
黄仁光,十里红妆文化园周边房屋征收项目攻坚小分队队长。这是为十里红妆文化园打造周围环境的项目。文化园花了巨资建起来了,焕然一新,周围乱糟糟的形势必须清理。其实,这个地块的房屋征收工作2010年就启动了,它涉及征收土地约2272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916平方米,住户8户(不含村集体)。面积不是很多,但由于地处城郊接合部,征收房屋住改商多、工改商多、工改住多,土地性质国有、集体各占一半,住宅和非住宅各占一半,被征收人家庭内部矛盾较为突出,尤其是其中一户非住宅,因存在产权异议及涉非法集资案件,时间跨度长达20年,涉及诉讼人员约500多人,并且多是70岁左右老人,征收很难取得一致同意,导致该地块签约工作一直停滞不前。难,确实难。可难不倒攻坚小分队的队员。队长一线督战,几位成员日夜蹲守现场。他们找问题存在的症结,出解决问题的实招,破解了好多难题。多次联合县督查组、国土局、法院、规划局、跃龙街道等相关单位召开协调会。这些协调会不玩虚的,只对存在纠纷、土地权属不明确的被征收户进行专题研究。针对一些思想顽固的被征收户,队员们采取“一对一亲情攻坚”法。即把群众当亲人,前后数十次上门与被征收户进行沟通,努力把征收政策讲清、讲透,有时候一谈就是一下午,甚至谈到深夜。尤其是遇见一些家庭存在的内部矛盾,队员没有回避,反而以“家人”视角,协调平缓家庭各方的关系,让一个个有些分离的家重新凝聚起来。这些家庭在感恩的同时,也对小分队的工作予以理解和支持。最终,这个攻坚小分队提前完成了签约工作。
县城市房屋拆迁有限公司马经理。他涉足拆迁事务近十年。有人说他是缑城拆迁的见证者、亲历者、诉说者。他所在的公司是实施具体拆迁的行为人。他对内组织统筹管理,负责公司运作,对外协调对接,推动征拆工作,可谓“里里外外一把手”。他在同事的眼里是拼命三郎,在征拆对象的眼里是“和事佬”。每逢哪家有了家庭矛盾、邻里纠纷、产权争议,都请他。这人凭着心诚,会“磨”,会下死功夫。有人说,就算困难是一根铁棒,也会让他磨成针的。某个地块动迁,有一位户主为了房屋建造问题上访了30年,也不肯配合此次拆迁。抛出一句话,这事先得解决。马经理领着大家,翻阅有关资料和档案,多次与县里相关部门协商讨论,终于有了符合政策条件的又切实可行的补偿方案。整整三个月,解决了住户30年的合理诉求,最后,终于签订了拆迁安置协议。西门地块的拆迁有骄人成绩,但困难时时遇到。有一处房屋,原房主在20多年前将房屋卖给了4户人家,但买方并没有及时妥善办理产权过户手续,因为时间造成的巨大差价,双方难以调解。但经不住他的磨。双方各退一步,海阔天空嘛。买卖双方终于握手,拆迁协议也签妥。在水角凌某地块拆迁中,一处房屋的一本房产证为8人共有,实际控制人又已经是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家庭成员。加之其中一人还加盖了一层。实际控制人与其他产权人在分摊面积和权益关系上错综复杂,加上8位产权人分布在宁波、杭州、上海、西安、长兴等全国各地。这事居然也让他磨圆了。经过他一年的努力,化解了家庭矛盾,最终完成拆迁签约。
下洋吴村旧村改造动迁项目攻坚小组。这个项目涉及桃源商务楼二期、桃源北路拓宽改造等多个县重点工程项目。这个村的动迁难题是土地权属确定难、人口界定难、户安置方案情况细化难等。2016年4月初,动迁组迎难而上,经过40多天的日夜入户调查摸底,收集了全村180多户530位村民的家庭人口、房屋土地等方面的相关资料。通过汇总整理,建立了各户档案。一个半月时间完成全村各户的房屋及附属物的测绘评估工作,并将测绘评估报告发放各户。其间,有村民抢搭建抢装修行为,他们立即多次入户耐心劝诫,及时有效地给予制止。与此同时,动迁组从各方面严格把关,落实座谈会、听证会程序,准确制定了下洋吴村拆迁可安置方案,更规定了商铺安置人人有份,村民人均可获得15平方米商铺用房,还有各种优惠政策,调动了村民拆迁安置积极性。最后,该村签约率及拆除率均完成100%,无强拆,无上访,无群体性事件,实现群众满意率100%。
在拆迁征收中探索推出“政银保”快融模式。在红枫市场地块征收中,有同志发现不少被征收户反映与银行存在按揭贷款情况,也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与银行解除按揭贷款关系,一度阻碍了签约进度。为此,他探索推出“政银保”快融模式,通过引入“第三方资金”担保方式,让被征收户与银行达成短期融资合作意向,完成房屋产权证的注销手续。这一方式受到了该地块群众的积极响应,共46户被征收户从中受益,涉及融资额2000余万元。该地块从签约启动到全部完成征收,仅用了3个月时间。而这一模式也在全县征迁项目中推广,据统计,已有上百户棚改对象通过这一创新举措受益,融资超过5000万元,全部签约并实现腾空。
这些攻坚破难的人,还有很多。他们是隐在工程建设大军背后的人,他们没有参与工程建设,却是他们,为城市化建设清除了障碍,做了前哨,是一些无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