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血肉是如何滋养的

第一节 城市的血肉是如何滋养的

街是市的产物。有市才有街。这个市就是城市的前身。而在原始社会没有街,因为物资不是很丰富,没有多余的物资进行交换或出售。渐渐地,有了市,有了街,有了城市。而现在的街,指居民区、城镇中交通功能较完善、两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通常指开设商店的地方。

缑城的街,印下了历史车轮前进的痕迹。

完整看过老城的人,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了,有深刻印象的更是凤毛麟角。不说那些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拆掉的六个城门,哪个城门有城楼,哪个城门只有城门垛,就说老街,真正的老街,有正气坊牌楼的老街。那条桃源河还在流淌着,桃源桥还架在桃源河上。街,就是东西走向的老街,街中铺着青石板,两边是商铺,商铺上伸出长长的檐头,这些檐头可不是白白往外伸的,那是挡雨的,让那些在街中走的人,莫淋雨,莫晒到太阳,是与俄罗斯圣彼得堡类似的骑楼设计。而圣彼得堡的骑楼边端有柱子,这里的骑楼边端没有柱子,以至于两边伸出的檐头都能像极了情人般亲吻。这当然是文人想象,但当时的街面确实狭窄了一些。

人们在这样拥挤的街上走来走去,做生意。

有人至今记忆犹新,宁海的集市日十天三个,以农历确定其中的三、六、九。这个习惯一直持续到宁海有了专门的市场才取消。而一些农村乡镇集市仍然保持着。

人们还记得一个通俗说法,形容从宁海四边走来赶市的:从北门来的真金白银(意为稻谷和白米),从东门来的沥露拉露(意为海产品),从南门来的番薯萝卜(水车一带出产),从西门来的大棒夹枪(意为山上的劈柴、枝柴)。

人们就在这样狭窄的街上,交易各自带来的农产品。卖完了自己的,用卖这些东西得来的钱,再去买别人手里的东西。如果有多余的,也会去街边的商店里买一些凭票供应的布,带了孩子赶市的会再买一根“天萝丝”(油条)或糖糕之类乡村买不到的吃食。

一些乡村小媳妇或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的,来街上不卖东西,也不买东西,就是走一走。上集市前,脸上有些忧愁,有些烦恼,下集市后,那脸上亮光光的,仿佛揩了油水,滋滋地往外冒喜气。

没有集市的街上,相对冷清一些。有孩子在街上玩铁圈。铁圈一滚动,整条街哐啷啷响,仿佛都在滚铁圈。

渐渐地,填了桃源河,在上面建了专门的集市日市场,四乡来赶市的就专往市场走。市场上的交易分成类,卖肉的一起,卖鸡鸭的一堆,卖水产的也一块,套了红袖套的人在维持秩序,嘴上吸了一支烟,耳朵上夹了另一支烟。嘴里时不时高声喊着,唾沫乱飞,喊话时那支烟居然不掉下来。

而这时街上只有商店在出售东西。开市之时,街上的行人很少,集市尾声时,街上的人多了起来。那些卖了东西想买商店里东西的人,才往街上走。

此刻,是一个分水岭。集市交易不再以街作为场所,但街的功能越来越强大。

街不仅成为商品交易地,而且其文化功能、时尚功能也逐渐突出。

宁海的中大街没有了集市功能后,逐渐与城市的街接近。

桃源路上的集市也在其后取消了,集市地点搬到了专门的小菜场。此刻,这条原来城墙拆除建起的环城北路,渐渐多了商店。商店多了,人多了。1990年10月,环城北路成了北大街。既然是街,通向中医医院的一条狭窄的巷,变成了缑城第一条商业巷,这条路后来叫气象路。里边的小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有了北大街,缑城的商业重心,开始了往北倾斜。

这是缑城建成之后,几百年间,第一次倾斜。1949年后,换了人间。也只是城墙城门的拆毁,但商业中心始终在中大街。

北大街是变化的开始,但只是在缑城旧城的范围内。接下来,是人们始料未及的。北大街像是突破旧城的勇士,带领着桃源路、气象路、兴宁路等纵向道路,以商业街的名义,向北,再向北。

这不是计划经济的突围,而是市场经济商品的突围。这个突围就表现在北大街继续向北涌动的情绪。

这个情绪渐渐地浓烈了起来。

到了1993年,突破,突破。人民大道建成,是蛹对于茧的突破,是缑城最大的蜕变。

蜕变的过程,有痛苦,有彷徨,更有喜悦。

痛苦是对过去生活经验与现实冲突的痛苦。

彷徨是决策与建设过程中遭遇坎坷而彷徨。

喜悦是排除困难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喜悦。

大道通车了。路两边的楼房雨后春笋般竖起,商店鳞次栉比般招摇不停。

之后,在人民大道各幢大楼的北侧,悄悄建了一条路。那就是分三段建成的中山路,分别于1996年、1999年、2000年建成。

两条全新的街,人民大道和中山路,自东向西,相交于兴宁环岛。它们就如巨人的两条腿,立起来,把缑城崭新的姿态向世人宣告。

缑城里的人开了汽车来这里逛街,改变了以往步行的习惯。因为两条街太长,如果逛一遍,需要的不是以小时计算,应该以半天一天几天计算。

渐渐地,兴宁环岛附近,发展成五街汇商业圈;它的另一端,是环城北路东边以开元大酒店、世贸中心、金融中心,乃至西子国际为核心的更加巨大的商业圈。一条人民路、中山路,相携环城北路,好如一条扁担,挑起了两个商业圈。

不管你同意不同意,缑城的商业中心已经向北移动了。几百年间,住在县城里的人的生活习惯也已经改变。以往,邻里或姑娘相约逛商店,吃了饭抹一把嘴唇就到了街上。现在,得坐公交车,或者自己开车前往街上。

缑城人变得大气了。缑城人不再是操着纯正的城关腔的城里人,已经让来自全县各地操着不同方言口音的人占了好多地方,更有来自县外的新宁海人。

如果新建的道路是缑城新的骨架,而新建的街,则是缑城新的肌肉。

就这样,缑城的商业中心一步步,稳扎稳打,向北,向北。

原来的中心渐渐地衰退,再衰退。

这个衰退是从中大街开始的。

这个衰退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