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中学的春天
我第一次接触宁海中学,是1972年的春天,那时候我被这家中学高中部录取了。
那天我父亲挑了米和我的生活应用杂物,伴着我来到这里。我父亲只说了一句“在这么好的学校,你要好好地读书”,就步行回十里路外的冠庄了。
我看了一眼四周,有些惊讶。以往,只是在上县城时从大铁门外看到过,现在,身临其境,觉得幸福。
大门一进就是柔石楼,柔石楼后边就是求是楼。都是高大的洋式二层楼房。宽大的楼梯,宽大的走廊,都是我从没有见过的。还有高大的大礼堂,那上面的人字架,跨度居然这么大,都是我第一次所见。
在这样大的房子和教室里读书,至今我记得班主任老师裘金尧(教英语,吹得一口好口琴)、语文老师陈淼川(写得一手好书法)、数学老师邬宽宏(拉得一手好二胡),还有物理老师周秉达、政治老师俞世识、后期的语文老师邵式昌等,我觉得他们的形象与建筑联系在一起,那上面有他们的声音,有他们的气息,密不可分。
建筑可朽,老师不朽。尽管陈淼川老师、邬宽宏老师、邵式昌老师都已经作古了。
因为学制改革,宁海中学的高中从三年制改为两年制,又因为当时的大学还没有恢复考试和招生,在这短短的两年里,我觉得老师在认真地教,我们是拼了命地读。我的潜意识里,老是觉得这是人生最后的读书时间。
其实,这个时候我不知道中学的前身是一个以“消夏社”命名的补习班,时间是1926年暑期,后来称为正学高级小学中学部,1927年12月改称宁海县立中学,柔石在这里教过书。
我知道我的高一课堂是在离大操场大门很近的一所平房里(再向东,就是学校办的工厂),而高二课堂是在柔石楼。这座楼现在看起来不大,但当时我的感觉好大。光楼梯就有两部,整座楼是四个大教室。我们高二五班在二楼东边,隔了楼梯的对面是高二六班。楼下两个教室分别是两个联中班级。楼梯是木制的。二楼的楼板也是木板,一走起路来就哐哐直响。老师还让我们走路轻一些,免得影响了楼下的师生。亏得上下课的时间是统一的,但我们上课期间有谁在座位上挪动双脚,也得脚下留情。这座作为物质的楼,很快就朽了,在我1974年春天离开不久就被拆建。拆,是拆毁。建,是重建。尽管仍然叫的是柔石楼,但此楼非彼楼。
尽管那个时期有不少的拆建,比如1982年又新建了实验大楼,4层,建筑面积达1720平方米,多幢各种教学用房及师生宿舍的扩建改建,使得全校的房屋在1987年达到13104.21平方米,占地约32亩。这个时候,仍被县人称为最为骄傲的中学,也是全县最大、设备最完善的学校,是省重点中学。
好多人携好友一起在中学大铁门前合影。据说,它是当年民国中央政府所赠。
1998年8月,宁海中学重建。从原址迁往学勉路新址。重建的学校占地221亩,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原来我以为好大的宁海中学,早被眼前的这阵势盖住。后来我儿子被这所中学录取时,我没有像我父亲一样送儿子上中学,而是他自己去的,这就影响了我对它的感受。我也不知道儿子的任课老师,自然不能写人在建筑物上的影响。其实,人在建筑里的影响得超过建筑本身。直到几年后的高考,我送儿子去学校,才感觉它异乎寻常地大。后来中学校庆时,我作为筹备小组的成员,才细细端详了一回,包括县里几次将它巨大的室内体育馆作为重大演出活动场所。
宁海中学的主要建筑有科技楼,综合电教楼,700个座位的多功能报告厅,2500个座位的体育馆,4000多平方米的艺术馆,包括足球场和环形塑胶跑道在内的田径场,藏书15万册的图书馆,省Ⅰ类标准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楼,千兆校园局域网,多媒体教室等。
县一级中学该有的,都有了。好多县一级中学没有的设施,也拥有了。宁海人,凭这一所现代化中学的建筑,就可以笑傲四方。
踏在塑胶跑道上,人的感觉就有如火箭一般飞出去,国家一级乃至世界一级的跑道,也不过如此吧;看着科技楼里各种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觉得这里就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地方;翻着图书馆里数量巨大的藏书,觉得这里就是人类的智慧和文化集聚地,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一定是学养过人,智慧超群;远远地,就能看到那个圆球形的科技楼天文馆屋顶,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仿佛这里就是全球。因为这里培养的人才,将创造一个新世界。
不能证明,有一个好校舍,就有好的教育质量。就如不能证明,在草棚里读书的孩子,肯定比不上在楼里读书的孩子。抗日战争期间,西南联大在简陋的屋子里,却为国家培养了那么多的人才,这要比那些大城市的学校强上百倍。但能说明一个问题,一个社会对于教育的重视,体现父辈对于儿辈的期待,社会对于未来的希望。
读书之地,本来要求地处偏僻和冷静,打造不受外界影响的学习好环境。这可能也是中学最初迁址的动因之一吧。但这里的情况恰恰相反,由于宁海中学的迁址入驻,却让原先静悄悄的田野庄稼地变得异乎寻常地繁荣。中学附近的小区房子雨后春笋般成长,新房子热卖,二手房涨价。这里有两个因素,一是孩子在这里上学,有房子的离家近,家长可以伴读。二是没有孩子在这里上学,也想在这里沾一沾炽热的文气。有人规划想把宁海中学再次迁址,去拉动另一个区域的房地产开发,这是精神变物质的典型事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