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高度是怎样叠加的

第一节 城市的高度是怎样叠加的

楼是人类文明达到一定时期的产物。远古的时候,人类没有楼,栖洞为居,披茅而筑。只因建筑技术的进步,人类才有了楼这样的建筑。楼的意义大抵是避兽、干燥。在河姆渡的遗址里看到,六七千年前的人类发明了干栏式建筑,这是楼的雏形。除了避兽、干燥这两层意义外,干栏式建筑的底层被用来畜养动物,使得野生动物进入人类的畜养阶段,进而促进了人类文明。《辞海》这样解释“楼”:1.两层以上的房屋;楼房。如大楼、高楼大厦。也指楼房的一层。2.建筑物的上层部分或有上层结构的。如城楼、钟楼。3.姓。而这里讨论的是《辞海》里“楼”的第一种解释。

缑城自从有了城,大概就有了楼。不说城楼和钟楼,单说大街两边的商铺,大都为楼房。缑城有很多道地(院子)也为楼房。除了城楼和寺院里的钟楼,其他的楼房基本上是一样的。如果说缑城是建在一座山坡上,那些楼房也就匀匀地展示山坡的曲线。

这种高度之中的曲线,柔柔地存在了几百年。以至于形成一种气场,一种农耕时期的气场。既然有了气场,就会有一定的惰性。这种惰性的被打破,其实很难。

1995年4月,省内几家报纸的副刊,集中刊登了本人写的小散文《小城原先没有高楼》。今天读来依旧意味悠长。

宁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远,很远,原先却没有高楼。

没有高楼的时候,小城的街道狭狭的,两旁伸出的屋檐像是一对情人在亲吻。集市的街道摆满了黄鱼、鳓鱼、带鱼,银色的鳞光将年代久远的檐头舐得乌黑发亮。市场上见不到甲鱼、鳝鱼、泥鳅、海蜇、青蛙,百年老鳖爬进脚桶里,被当作一只烂草鞋扔得很远很远,这些动物更不上餐桌,任其在泥巴里自生自灭。一盆炭火旺旺的,将冬天赶得远远的,一家人围着嗑新炒的南瓜籽儿。上年纪的老妇人坐在后水门的夏天里,头发永远梳得水光光的明亮照人,持着面盆般大的芭蕉扇,扇着祖祖辈辈扇过的凉风。小城里很少墙,只有一层薄薄的板壁。乳儿子饱奶后的响嗝声、恩爱夫妻的骂俏声传得很远很远。小城里很少有人出重重相隔的山去。小城人的口语里充满了古音。小城人在正月十四夜打龙灯、舞狮子,在八月十六吃月饼。小城人与外界隔得很远,自己和自己却很近。小城的山绿绿的,围着小城蜿蜒东去的溪水,唱着永恒的歌。小城一不小心便出了柔石,一个年轻作家的品德,被鲁迅先生称为“台州式的硬气”;小城一旁的冠庄出了潘天寿,一个人品画俱佳的国画大师。小城出名人便像清灵灵的山涧冒出一股清泉一般自然。小城人都认为小城是天下最好的地方。

恍然间,这一切似乎都变得很遥远。小城碧蓝的天,被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剪得零零碎碎,水泥路面无情地吞掉卵石嵌成的历史,经常有人看到,有人徘徊在街的十字路口,他们在寻找回去的路,外地口音多起来了,清纯方音里掺了南来北往的风味。黄鱼很少进入寻常百姓家了,甲鱼、鳝鱼、泥鳅突然身价百倍。雨后春笋般成长的是舞厅和酒店,小城人很快适应一杯茶几十元钱的高价,嗑瓜子不再围着昔日的炭炉。面盆似的大芭扇不见了,老妇人的头发依然是油光水滑,一台旧电扇咯啷啷响着,一台被儿孙淘汰了的黑白电视是她忠实的伴侣。小城人从电视里看到远在伊拉克的战火,远在俄罗斯的沙皇时代的旧国旗。昨日还在上海街头的时装,今日里就被妙手姑娘仿制着穿在身上。电话多起来的时候,小城人一般小事不串门。小城人目光变得远大,将世界拉得很近很近的时候,却将自己和别人隔得很远很远。小城人现在一碰面都问在哪发财。近几年,小城出不了文化名人。但小城很是出了几种名牌产品。出了啤酒、棉纱、塑料、模具、橡胶、电器等产品……

这一天早上,小城人起床的时候,还是阳光普照,中午的时候却下起了瓢泼大雨,中间夹杂着豆粒似的大冰雹,吃夜饭的时候,又见满天星光普照,小孩子照样上大街学溜旱冰,姑娘和小伙照样上舞厅,上年纪的老太照看黑白电视不误。

看电视的老妇人说,生活都是老越剧,有人演,有人掉眼泪。过了今天,明天就来了。小城依然是天下最好的地方。

作家的思考,与缑城的思考一致。

旧的农耕观念的突破,是需要勇气的,包括代价。比如道路和街道在扩张意义上的修建,如果没有旧的观念束缚,建设者会省很多力气,建设的成绩也会大大增加。高楼的建造也一样,县城的市民住惯了两层楼房。对于两层以上高楼的态度,这里分两种。一种是国家或企业建造的高楼,以欣赏为主,只是对于高楼影响采光表示异议,而对于住宿楼层的选择,以排斥为主,故早期的企业职工宿舍,有着高层安排住户的困难,后来的小区商业开发,也存在着高层销售困难的局面。这种局面的改变,经历了一个过程。一方面,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宁海县城处在一个狭小的地域空间里,没有扩展的余地。城市要发展,必须向空中要面积。加上电视媒体上城市高楼大厦的画面屡现,亲友或自身与城市交往中的亲眼所见,使得这种观念的灌输,变得越来越有成效。

城市建设需要一个与时俱进的有效机制。宁海县城的建设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进了“经营城市”的理念。在这个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城市建设很快进入政府主导(规划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和社会一起出力参与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