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飞阁挑起一道音符
2018年9月25日上午。阳光热烈。我与住建局的两位同志一起登飞凤山之于飞阁。
山无名而有名,因为与缑城名山跃龙山一溪之隔,犹如月亮伴着太阳。无名的时候,它称龙头山。有名的时候,由于建有公园,被取名为飞凤山公园,这山,就被世人称为飞凤山。山不高,却足以托起一座于飞阁。
我们是从山的北面登入的。循山坡上的公路而上,每走一段路,感觉都不一样,直到拾级而上来到于飞阁。
山是千年万年的山,景却是常新的景。那些覆盖在山上的翠绿,嫩生生的水灵灵的,却是在古老的土地上长出来的。过去长在山上的花草树木都枯萎了,逝去了。除了这里设立公园需要新的观赏性花木外,它们的后代没有选择,又长成了祖先的样子。
阁虽然是2004年5月建成的,但仍然是新的建筑,与它周围的花草树木一样,长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
来到于飞阁下,我仍然惊讶,尽管我熟悉周围的山草树木。有一个疑问,就是,它为何出现在这里?这里可是从未长过这样的建筑。可是,当我走到它的下面时,猛然抬头,就有一种感触,突然如暴雨一般倾泻而下。
雨是阳光雨,它从于飞阁飞扬的檐头往下掉,掉在我头上,打湿了我的思想。
在这个地方,在这个时代,它就该出现。这个地方,原来平坦坦的,没有任何特点,竖起这一座仿古建筑,就出类拔萃了;这个时代,是个破旧立新的时代,这个建筑,虽是传统建筑样式,却是新的。
就这个于飞阁,三层半,高20米,建筑面积730平方米。就这样的高度,人在它底下,必须仰视。它是飞凤山公园四个景点之一。另三个分别是临碧榭、揽月亭、怡绿苑。整个公园的占地面积17.73公顷。
我们是从北边走到于飞阁的。我很想到上面去,可是,门关着。有时候,门关着的时候,思想会无孔不入,会高高飞翔。
在绕着于飞阁的底下圆廊走的时候,我的思想像是神话中的孙悟空一般上蹿下跳,果然不安生了。
在阁顶,就轻易看到跃龙山和山上的塔。哦,于飞阁,它首先是为了跃龙山建的。
先是山,罩在一缕薄雾里,那些翠色浓了淡了薄了厚了阳了阴了远了近了,像是国画家刚泼的画,还能闻到淡淡浓浓的墨香,煞是好看。那座塔,就在这样的背景中浮现。
那座塔就是文峰塔,把几百年前的光,投递过来,在于飞阁的飞檐上,抚了一下,就如老人弯下腰来,用枯瘦的手抚摸下辈的额头。
我便觉得有一股温暖。
文峰塔将历史匀一些过来,于飞阁就有些沉重起来。它承接的是跃龙山文峰塔里所内含的宁海人的秉性,那片山地里方孝孺读书处为代表的宁海人的“大气、正气、硬气、和气”。于飞阁因此凝重庄重厚重起来,而且借助它飞扬的檐头,将这些气氛宣扬到了天际。
天上一朵云整个被染遍,忽忽飞动起来。
跃龙山与飞凤山,文峰塔与于飞阁,这样的传承关系,此刻我才读懂了。于飞阁似乎在告诉人们,没有传承,就没有现在,更没有未来。
把目光从跃龙山收回来,直视于飞阁的飞凤山的山脚,那是一条大溪:洋溪。极目西边,那是一重重大山的深处,深处就是天台山脉。那座山脉上有佛,有战争时代游击战士枪上的硝烟味,一齐汇聚了流向这里。雨季时,这溪面就阔一些;旱季,这溪面就窄一些。行洪时,这溪里轰轰作响;无洪时,这溪流无声无息。
我目光最远所能看到的就是洋溪旁边的徐霞客大道,新修的范家桥,桥头崇寺山边的西门城楼,近在咫尺的兴宁廊桥,飞凤山与大道相连的南门大桥,眼下的溪中一道白亮的溪水,悄没声息地突破喧嚣。不管是范家桥,还是兴宁廊桥,都是低着头赶路,最后紧擦一下飞凤山,从南门大桥底下静静地淌过,一刻也没有停下。洋溪很快被前方的山景挡住,但溪水仍在前进,前进。
如果停止了,就不是洋溪了。
哦,建一座于飞阁,似乎是为了洋溪。它在这里日睹夜视,为洋溪的过去和现在喝彩,更为将来的洋溪鼓劲。一条洋溪需要鼓劲,一座缑城需要鼓劲,一个县的经济建设更需要鼓劲。洋溪是奔海洋去的,一个县的经济发展更需要融入全市全省全国,最终融入世界这个海洋。
我的洋溪,奔流吧。你从山里来,已经千回百转,你依然不折不挠,你的使命就是奔流到海。
于飞阁的飞檐,像极了展翅飞翔的凤凰。它的翅膀,在蓝天的映衬下,愈发有力有劲。那风声,对,是凤凰起飞时翅膀的声音,声声悦耳。
同伴指着阁顶说,能喝茶,聊天,赏月。我说,世上凡有名的楼或阁,都与文人有关,有些文化名楼都因诗文传世。比如滕王阁与王勃的《滕王阁序》、黄鹤楼与崔颢的《黄鹤楼》、岳阳楼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还有鹳雀楼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快了,马上开放了,同伴又指着紧闭的一楼大门说。我走上前去,在那把硕大的铜挂锁上摇了一下,那铜挂锁敲击大门,发出如桶鼓一般的声音。
在我写作这一节文字的时候,已经是2019年的7月初,我十分欣喜地听到关于于飞阁开放的好消息。
这是一个热心公益事业的杨老师告诉我的。她说,这里建了一个公益讲堂,是县图书馆主办、雨花斋承办的雨花公益讲堂。于飞阁开放后的结构安排,一楼会客厅,二楼讲堂,三楼茶室。将要举行的日常课目为文化雅集、父母学堂、成人书法班、诗词交流班、宁海文史讲座、宁海乡土故事、阳明心学研修班、亲子经典诵读班、禅茶、花道静心班、健康养生、太极班等等。其内容可谓五花八门,但似乎都没有离开文化二字。5月31日晚,这个讲堂全面开放。第一堂课是“王阳明与《传习录》”。
果然,我在夜上走徐霞客大道时,看到于飞阁金光闪闪光芒四射的样子。
哦哦,建一座于飞阁,最终似乎是为了听到读书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