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大厦上的钟声
在宁海大厦建成时,1997年2月13日《宁波日报》副刊发表了笔者写的《钟敲宁海城》一文,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候缑城人对于高楼的欣喜。
没有人通知什么时候开始敲钟,钟声却敲响了。
这钟声是宁海最高建筑“宁海大厦”顶上的电子巨钟发出的。
这个日期是公元1997年的2月3日早晨。
据说,这钟的规模接近深圳的“江南钟王”。
这钟敲得让宁海人没有半点防备,以致有人认为什么地方发生火灾了。
是的,不但宁海人,连我们中华民族最早对钟的概念也相异。钟就是一种悬挂于架上的青铜乐器,以槌叩击发音。后来,寺庙的礼器中也有钟。宁海县城有一座妙相寺,寺内的钟声据说能传好几公里。离宁海县城5公里的冠庄就有一座“谢钟山”——钟声到这里就如鲜花之凋谢,强弩之末程了。
宁海人听到巨钟的响声,就仿佛听到来自古代的回响,宁海人的热血一下子变得沸腾起来。
就像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将西洋进贡的自鸣钟当成稀奇的珍宝古玩一般,宁海人将钟声当成计时标志也是很晚的时候。那时候宁海男人脑后还盘一个小辫子,宁海女人将小足缠在长长的裹脚纱里。传说民国时候有一个在上海滩做生意的宁海人,曾从外地带进来一台自鸣钟,它咔叽咔叽作响的走时声,和每隔一段时间敲响的报时声,使他的家人彻夜难眠。在旧时宁海人的感觉神经里,时间只能从日晷、沙漏、更香,还有更夫的敲更声里流逝。然而,时隔许多年的今天,以石英晶体谐振器构成的电子巨钟,更多是以某种象征意义进驻宁海人的听觉神经的。这里边就有质的飞跃。
在很大的区域范围内,同时听到一座钟发出的响声,是距近五十年的妙相寺钟声。这种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声音是落后的农业经济的产物,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声音。那时的宁海人在干旱的夏日架起脚踏水车“扑噜噜”地往旱田浇水,那时的宁海人挑着重担唱着山谣,踏着崎岖的山道从这座山翻到那座山,那时的宁海人就以妙相寺的钟声祈祷上天雨水调匀,五谷丰登。妙相寺的钟敲响时,透出一股对神灵的敬畏和对世事不定的无奈。仿佛钟鸣宁海城的时候,上千年的历史就凝固在这一单调的声音里……
妙相寺的钟声不响了,社会前进的步伐却迈得更大了。这“扑噜噜”直响的水车不知什么时候起被搁在一边,在水泵的欢唱声里渐渐散了骨架,它的薄薄的木质叶子被孩子拿去做了玩具;大大小小山峰,都被汽车拖拉机的轮子甩在底下,那些山谣被一些民间文艺工作者拿去印在本子上当作历史的标本……宁海人认为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拔地矗立起一座十八层高的宁海大厦,在高达近70米的大厦顶端,宁海人花巨款安装了一座他们自己认为应该拥有的巨型电子钟。电子巨钟敲响宁海城的时候,宁海城在一日日长高,宁海的街道在一天天拓展……
它似乎还有一种警示作用。当宁海人渐渐清楚这钟声是从宁海大厦顶上发出,不是火警声后,大部分的宁海人心里仍将一根弦绷得紧紧的。聪明的宁海人更懂得世界形势瞬息万变,现代文明的发展是以分分秒秒计算的。所以当钟声敲响时,宁海人仿佛从钟声里听出了另外一种意思,那就是不要松劲,这个世界会毫不留情地将你远远甩在后边……
宁海大厦的主体竣工在1997年的6月。主楼上分布着宁海县外经贸部门和宁海县广播电视台,裙楼上分布着宁海大厦商城及宁海县劳动和社保局。商城是1994年竣工的,当时为县城首座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商场。跃龙菜市场是1996年竣工的,是宁海最为闻名的菜市场之一。
宁海大厦主楼的意义,不仅仅是高度上的,更有实质内容。进驻的部门中的外经贸部门是宁海县对外开放的实施单位,是“生态立县,工业强县”的实际操作部门。把外经贸放在高楼,不仅仅象征战略地位,更体现实力。那个时期,宁海县的对外经济形势已经风起云涌。而大厦的落成,更如攀登了一个高峰。自此,宁海县的外贸经济一路顺风,扶摇直上九天。同在大厦主楼的还有宁海县广播电视台,它既为宣传单位,担负着宣传任务,又是信息传播的县级枢纽,海量的有线电视信息从这里中转发到全县各地用户。这两家单位同驻一楼,不仅仅是巧合。
在宁海大厦工作的人脸上有一层光,那是他们的同学亲友羡慕之色堆在上面。所以,宁海大厦落成不久,竟然有好多宁海人登上楼顶,去观望宁海城的全貌。
这座大楼将缑城拉高时,看着附近的街上,也雨后春笋般竖起一批大楼。比较有影响的有1997年11月竣工的层高为10层的中国银行大楼、1999年2月竣工的人民银行大楼等,其中的中国银行大楼为当时金融机构的最高建筑。它们似乎约好了一起上高处欣赏空中美景。
我没有去过大厦顶部,尽管那里有广播电视台,作为宣传部门的一员,我工作之便有很多机会。可我没有登过顶。
宁海大厦独立缑城制高点只过去了9年,2006年,龙珠大厦建成。该楼为双塔楼建筑,主塔楼高30层,副塔楼高22层,为当时宁海最高最大的标志性建筑。
与宁海大厦落成时一样,行人至此,纷纷仰头观看。据说好多人落了头上戴着的帽子。更有兴趣者,乘电梯而上至顶楼观光。
我也没有上过顶楼,只是听说几位到过的朋友说起,那里看到的风光,如何如何的,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