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的吸纳功能

第二节 海绵城市的吸纳功能

水没金山,是一个悲凉的神话故事。说的是法海和尚发神力借助于水对于白蛇精白素贞的讨伐。但白蛇娘娘依靠她的神力,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让法海和尚没有得逞。

法海的水没有淹没过缑城。不过,1997年的“7·30特大洪水”,仍然淹了城南相当一部分。如果古人没有将缑城建在一个山坡上,缑城在那个时刻就被淹没了。

白素贞蓄化洪魔的做法,牵涉到一个时尚的词:海绵城市。

在传媒发展信息公开的今天,人们经常可以看到,在雨季,在台风灾害期间,那些被淹的村庄,甚至于城市。看到救援的官兵在救援被洪水所困的民众,心里感动,但心底无论如何高兴不起来;看到市民划着大脚盆在街上漂浮,看到那些被淹的小汽车,不只是同情市民的遭遇,更是思考出现水淹的原因。

这里固然有自然的原因,人在里边没有责任吗?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人的负面作用。比如因为城市修建,堵住了泄洪河道;比如有些城市的修建中,只注重地面建筑(包括道路)的光鲜亮丽,被人讥为“面子工程”。

也有更多的人,关注水的避凶趋吉特性。因为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物质,且地球缺少水资源,这个趋势不可阻挡。水利与水祸,该如何把握?

海绵城市,就在这个关节点横空出世。

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这个管理概念同样来自国外。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实现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由迁移。

在采访时知道,从为生态系统服务出发,通过跨尺度构建水生态基础设施,并结合多类具体技术建设水生态基础设施,是缑城打造海绵城市的核心。

李克强总理曾经在2017年3月5日第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道: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建设科的同志给我说明何为海绵城市的功用,主要在于雨水的净、滞、渗、蓄、用、排。

净就是净化,不能让雨水受到污染;滞就是留滞,不能让雨水在地面太多地留滞,留滞多了就积水,造成水淹;渗就是解决滞的问题,让雨水迅速渗流;蓄就是蓄水,将雨水通过容留物蓄积起来;用就是利用蓄积的水,让水成为水利;排就是让太多雨水排出。这里边的六个字,按排列顺序,前后作用,仿佛海绵城市的六字真言。

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在新形势下,海绵城市是推动绿色建筑建设、低碳城市发展、智慧城市形成的创新表现,是新时代特色背景下现代绿色新技术与社会、环境、人文等多种因素下的有机结合。

而除了廊道建设、蓄水等工程性措施,一种新材料在城市道路上的实质性应用,表现出优秀的渗水、抗压、耐磨、防滑以及环保、美观多彩、舒适易维护和吸音减噪等特点,成了“会呼吸”的城镇景观路面,也有效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让城市路面不再发热。

宁海县的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已于2017年9月份完成,并通过专家评审。试点区域详细控制性规划也已完成编制并通过评审。天明湖公园等项目也在有序推进。

天明湖作为宁海新城市中心的景观工程,可是好多市民不知道它作为海绵城市所起的作用。

天明湖公园的天明湖,整个湖就是一个能吸水、能蓄水、能渗水,也能治水的大海绵体,调蓄上游的洪水压力以及下游的泄洪压力,另外采用了透水铺装、植草沟,以及下沉式绿地海绵措施,其中的环湖路共有5公里长,全部采用透水铺装,雨水渗透到上面,它马上就能渗透地下流入湖里,能有效地实现蓄水、滞洪等作用。从新的县城较大范围,大约4.7平方公里,大部分的雨水进入,成为宁海县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区域。

建成之后,县城雨天时,纯净的雨水,不论多少,皆在第一时间流入天明湖,待湖水超过警戒水位时,再开闸排水,降低湖区的水位;有阳光或阴天,湖光潋滟晴方好,直把天明比西湖。

在民生东路建设中,每隔15米就设置一个自流井,并在辅道上也铺装了透水材料,在草坪和沿线绿化道上以建设植草沟的方式,收集、净化、输送和排放雨水。不只在这里,在全县很多城市道路建设工地上,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它们建成后,市民将再也不用担心路面积水,水花四溅。

按照《宁海县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的目标要求,到2020年,城市内涝积水点基本得到解决,中心城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75%,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基本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在采访时,我看到海绵城市建设2019年工作计划:在完成试点区建设任务的同时,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结合棚改、旧改、污水零直排等重点工作,全面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部署要求,完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机制。具体措施有:1.海绵城市建设具体的管控指标纳入土地出让、规划建设许可的前置条件,确保源头管控到位。2.加强方案评审及审批环节的把控,严格按照宁波市相关文件规定执行。3.建立海绵竣工验收制度,确保海绵措施落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