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街胖了一圈
1990年10月,一个缑城历史上被称为街的商业街诞生。这是一个标志性事件。
缑城的历史纪录被突破。总长度只有560米、宽只有12米的北大街,虽然短了些,但它的存在不容忽视。
它的人气是中大街鼎盛期外泄造成的。从中大街泼出的人气的激流,在这里激荡,回旋,驻足。
从实地商业形势分析,蒲湖的小商品市场是一个集聚点,大北门的菜市场又是一个点。小商品市场简直就是原来中大街小百货的扩大版。市民日常所需用品包括针头线脑等小商品,大多来自义乌,量多价廉。还有布摊,兼裁缝铺,顾客挑选了面料,在这里就可以裁剪缝纫新衣。此刻,来县城采购的市民,就算是不到中大街,也必定来这里光顾一下。菜市场搬迁到这里后,天天设市,出现了天天来市场的顾客,原来逢三、六、九采购一次,现在天天买菜,只为图新鲜。原来县城居民也与乡下村民一样,家家有一只咸菜缸,为的就是储藏。有了天天开业的菜市场,这些咸菜缸就渐渐消失了。这也是社会生活的实质性进步。这两个点带旺了整条北大街。
这条街的前身是宁象公路的一段,宁象公路的前身是1958年的城墙墙址。让汽车在城墙跑,原来是在拆毁的墙址上实现的。这条街在成为街的时候,路边就设有日杂公司、茶叶公司、金属材料公司、农机公司、农资公司等政府下属的专业公司,设了街后,一度给它们带来人气。
首先要提的是茶叶公司。正是这家茶叶公司,与林业局的技术人员一起,先是培育了望海名茶,后来将这个商标用于全县合乎规范要求的茶叶,让宁海县的茶叶同乘一条“望海茶”号大船出海,让宁海的茶农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再是农机公司,它按国家优惠政策推广的农业机械,让全县农村走上了农业机械化的道路。不仅售卖农业机械,还培训农机操作手。还有农资公司,这家以化肥供应、农业植物保护作为己任的公司,不仅售卖化肥农药,而且提供科学施肥和合乎生态有机的农业病虫害培训。庄稼医院就是这时候诞生的。这家医院免费为农民的庄稼病害进行诊疗,提供农药。一时间,农资公司门市部人满为患。
不知道是街促成了这些公司的兴旺,还是这些公司为街的兴旺添彩,但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却是人们目睹的事实。
这些公司在体制改制后,从事这方面的专业人员,有的选择留下,有的脱离老体制投入新的创业,以自己的专业知识继续在这个领域创造新的行业标杆,并带动这个行业走向辉煌。
北大街的精神是什么?就是服务精神。服务他人,是取得商业成功的最高秘诀之一。服务他人,就是服务自己。之后,从这条街上走出去的成功商人,都把这里当成自己神圣的起点。同时,也是精神上的终点,不管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有多长,事业的顶峰有多高,这里创造的精神,永远是他们的唯一制高点。
北大街与兴宁路交叉的街口,有一家“红焖鸡”餐馆,十分红火,是关于北大街美食的记忆。要吃餐馆的红烧鸡,必须得提前半天以上预订,因为焖鸡的厨艺来自宁海县世代相传的“锅中套锅”的烧法,原汁原味,保持了鸡的鲜美之味,烹制的过程需要三个小时以上。
在这家餐馆对面,建起了“粮贸大厦”,其时尚的装修,也曾经轰动一时,该大厦成为缑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在北大街最为兴旺之时,看不到如中大街、桃源路、兴宁路上的服装店,最令人心动的是按摩敲背推拿店。
当时,有一个流行的说法,累了,困了,去北大街敲背去。
这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分正反两方面的意见。
反方认为,这些店的环境氛围有些暧昧,容易滋生不健康的经营内容。更有悲观者认为,新中国成立后取缔的色情场所,现在死灰复燃,就在我们身边,将大大毒化我们这个时代。进入这些场所的人,身上没有了正气。
正方认为,这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社会的进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精神上的。在肚子问题解决时,享乐不应只是贬义词,适当的放松和享乐,有利于身体的康健。当然,公安部门应适当加强公共复杂场所的秩序管理,要鼓励正当经营,对于藏污纳垢者不能手软。
北大街的辉煌时期,那一股汹涌的力量继续向北,带动了直行的几个街面商铺。第一条是当年的桃源北路,第二条是气象南路,第三条是当年的兴宁路北端。其中最红火的是气象南路。这里不是标准的城市道路,其规模只是一条稍宽的小巷,可是里边的商业规模远远大于北大街。在一般街道,包括中大街、北大街,从事商业经营只限于街面的一间商铺,但气象路不同,它是路小,但纵深不小。这些商家,犹如蜜蜂,构建了庞大的蜂巢。走在这里,门面普通,稍嫌狭小,但一旦进入其中,发现里边竟然别有天地。可能以往是什么工厂厂房,或者别的如仓库之类的建筑。有一家气象路的商铺,竟然可以穿透到另一头的桃源路。里边的商品琳琅满目,以服装和小商品为主,市民的日常所需应有尽有,且普遍价廉物美。
北大街又是一个巨人,携着城市商业中心,继续向北,向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