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道地到小区的距离
道地是浙东相当范围对四合院的称呼,是几千年农耕文化的结晶。住宅小区是现代城镇的产物,出现和存在不会超出百年历史。它们之间,有相似,有相接,但有很大的不同。有人留恋道地,有人盛赞小区;有人赞扬这种变化,认为是一种进步,也有人批评这种形式,认为是新旧文化的断裂。
咿呀一声,道地阊门打开了。人声鸡声狗叫声迎面扑来。早晨醒来,打开格子窗,看到那雨水循着瓦沿流到下面的水缸里。人们在道地的堂前,张灯结彩,拜堂结婚,宴请亲朋好友;人们也在这里白布黑纱,送走亲人。哪家有了喜事,全道地的人上门庆贺;哪家有了好吃的,一定盛一碗给邻居尝新。关起阊门是一家,是这种住宅方式的最好形容。
道地(四合院)历史悠久,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周时期就有完整的四合院出现。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遗址出土的两进院落建筑遗迹,是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汉代四合院建筑有了更新的发展,受到风水学说的影响,四合院从选址到布局,有了阴阳五行一整套的说法。唐代四合院上承两汉,下启宋元,其格局是前窄后方。然而,古代盛行的四合院是廊院式院落,即院子中轴线为主体建筑,周围为回廊连接,或左右有屋,而非四面建房。晚唐出现具有廊庑的四合院,逐渐取代了廊院,宋朝以后,廊院逐渐减少,到明清逐渐绝迹。元明清时期四合院逐渐成熟。
民国时期,缑城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翻一下民国三十六年(1947)5月的统计,县城共2714户,19975人,其中务农者占2/3,基本属于封闭型农村城镇。所以住宅形式上仍然沿袭明清的三合院、四合院,以及以一字形砖木结构为主,砖混结构的洋式建筑很少见到。缑城的三合院有单独式,或双套、三套式。单独三合院一般分布形式为正南大门(或有双道大门,则第一道大门朝东),进内为天井(道地)、正屋及两厢。双套式则穿正屋中堂又为另一三合院。多套式以此类推。富有人家住宅以楼屋为主,辅以平屋;贫困人家则以平屋为主,辅以茅屋。大门多双扇木制,上覆以椽。门前多建筑隐墙(照墙),使外面人无法直视院内。天井内多挖掘水井,进大门两侧各有花坛一处,天井多用卵石或石板铺成。正屋一般为七开间,多南向,其中正中为堂屋(亦称大堂前、中堂),比各间稍阔,一般不住人,供全三合院住户在此举行婚丧大事使用。富有人家平时在此摆设香橱桌、太师椅兼作会客室。贫困农户多安置石臼、石磨、风车等作农产品加工场所。东西正房两间,供户主居住,东西下各二间,供户主作厨房或仓房使用,厢房东西各三间,中间一间称小堂前,亦多有不居住,供会客休息等用房,左右为住房或作其他用房。占地较多者有后院,种植蔬菜、果树或在园内建有平屋,安放杂物或为厕所及饲养牲畜等用房,一般另开边门出入。
一字形住宅在民国时期有所变化。古代多以平屋为主,至民国多为楼屋,甚至有三层者。因其采光通风条件比三合院优越,故渐趋发展,周围有墙垣,天井较宽阔,但用地浪费较大。中西式结构住宅在民国中期已开始出现。建于民国十三年(1924)的顾宅为首创者。这个建筑除外形及内外装修为洋式外,内部结构仍采用传统三合院形式。燕窝形亦为民国时的一种住宅形式。以楼房为主,亦有三层。其主要特点为两侧厢房间数少而浅,突出了正屋,而正屋无下檐,不但节省了建材,而且增强了采光和通风效果。除以上几种建筑外,民国期间仍有为数不少的茅屋,为贫苦无房者居住。
新中国成立后,直到改革开放前,以道地为主的住宅方式基本没有改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至八十年代中期,有规划建造的坐落于北星路小区新建联体单门独院2—3层砖混结构楼房。此时单位住宅也多为砖混结构4—6层套房,套房面积50—70平方米。由于人口激增,普遍呈现住房供应紧张状况,三代同室,已达婚龄的青年因无房而推迟婚事。住宅小区恰好在这一时期出现。
住宅小区也称“居住小区”,是由城市道路以及自然支线(如河流)划分,并不为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居住地段。住宅小区一般设置一整套可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专业服务设施和管理机构。也可以说,住宅小区是指按照城市统一规划,建设达到一定规模,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相对封闭、独立的住宅群体或住宅区域。有专家认为,住宅小区是现代城镇人们居住的一种模式,是符合现有生产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一种居住模式,但不是唯一的、理想的居住模式,将来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也许会被新出现的居住场所代替。
宁海县的住宅小区开发建设始于1982年。有影响的是松竹新村住宅小区。这个开发模式值得研究。1988年,由县房地产开发公司统一征地,统一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商品住宅与单位统建联建相结合的形式,开发位于县城西崇寺山的松竹新村住宅小区,占地132亩,建筑面积9.1万平方米,1032户(套),于1990年竣工交付使用。淮河路的住宅区在1989年建成,1990—1995年怡惠小区建成。1992—1996年,较多商品房在外环路南侧建成……自此,住宅和住宅小区建设拉开帷幕。
有一说,从道地到小区,过了几千年。
另有一说,从道地到小区,只有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