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城市的记忆,是个文化记忆。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浙东的县城宁海,别称缑城,始终保持了自己的文化品质。
这是我在这部书里的主要着力点和任务。从时间节点上说,谈及最多的又是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年间的城市面貌变化,这在西晋太康元年(280)建县以来漫长的历史中,可谓极短的时间达到的变化,也可称为爆发性变化。记下这个时刻变化的绚丽多彩,意义十分重大。
首先是物质形态的变化。这里包括空间范围的增大,与城市高度厚度的增加。原来传说中依靠一只神猴在雪地的足迹圈定的缑城范围,增大到将原来城关镇、梅林镇、桥头胡镇“三镇合一”后新的缑城区域,也带动了城市路网的迅速膨大;原来只是以两三层为主的低矮楼房,变为几十层甚至更高层接壤云天的建筑群体,厚重的城市建筑体量,让缑城拥有前所未有的规模,具备了向中等城市发展的基础与力量。
其次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的变化。文化馆、学校、医院、体育馆、公园等大众设施的建造放在首位,政府办公设施却在后边;一大批传统建筑、街区得到保护或抢救性再建;强调在建筑样式上的地域性传统;引进新概念建造的城市居民住宅小区、经济园区、城市商业综合体、步行街等等,都将缑城的文化品质推向了新的高度,创造了当代缑城蓬勃向上的景象。
我是这个变化的记录者,也是见证者。由于这个原因,所以我的这部作品,从头到尾,充满着温暖。这是这部书的情绪和基调。所以,所说的事实充满了贴近性,更有一种欣喜的感觉。
这个温暖首先体现在对于城市决策者的肯定中。在世界人类的城市建筑发展史上,都经历了由农耕经济向工业经济乃至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比如法国巴黎、意大利罗马、俄罗斯圣彼得堡,他们的不变应万变,始终凸立其文化品位,而其现代化的进程,由旧区内遵照拆旧如旧原则小规模改建,加上区外新建共同实现。也有的如美国纽约,中国上海、北京,加拿大多伦多等,都以大规模拆旧建新努力延续文化的根脉。而宁海县城的规划发展,则在这二者之间选其精华而行之。还体现在对于城市建设者的辛劳与奉献的肯定中。从资金筹集,到拆迁征地、政策处理,再到具体工程项目的落实和建设,再到环保、水务和城市管理,虽是涉及各个部门,但精诚团结联系紧密,一气呵成,水到渠成,体现了城市建设和治理的现代化高水平。
写作的贴近性,不仅仅是一个写作者的技巧性体现,更是整部书的美学观照。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决定了其所采写的内容和事实必须是在规定题材范围内,还有其时间性等新闻性特质。所以,本书的绝大部分内容,全部取材于宁海县城10余年的变化,取材于宁海人民耳闻目睹发生在身边的事实。
这部书的采写和出版得到了宁海县住建局的最大支持。其间,局分管该项工作的党委委员、副局长魏剑先生,办公室负责联络协调的蒋宏君、任琦二位,都给予全力支持,值此出版之际,谨表感谢。也感谢为出版编辑该书作出努力的宁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