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是学校和医院

第一节 最美的是学校和医院

一座有品位的城市建筑中,最美的不是宾馆,不是政府办公楼,而是学校和医院。

1997年8月18日的台风灾害后,我在《人民日报》华东版发表了一篇《宁海县不修办公楼建海塘》的新闻,报道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而此刻,县委机关的办公楼十分陈旧了。这座砖木结构的房子还是1955年建的。之前,县级机关的办公用房是原民国时期的县政府及县党部大院内的旧房。

43年历史的房子成天在响,走楼梯的嘎吱嘎吱声,二楼楼板上的跶跶声。我上班的办公室在县委办公室的一层西边,隔了两三间屋子,仍然听得见那架老旧楼梯发出的声音、二楼办公室的人踩在楼板上的声音。

木楼板的声音泛着陈旧之味,有些呆滞,有些过时。但一旦县委的决定出来后,我听到耳里的声音充满了牺牲和奉献精神,脑际浮现出革命战争年代那些打着补丁吃着陋食的革命者身影。

此刻,作为县政府接待之用的招待所,也是处在龙灯墙的一座孔庙改建房里,十分简陋。只是里边的泮池有些来历,常常引得来此休息的各级干部青睐。据光绪《宁海县志》载:“泮池,宋钱令浚置,在棂星门前。”据此推算泮池最迟在1140年当已建成。池为半月形,直径为22.5米,四周的石望柱、石栏板系民国初年重建,泮池中部南北向架有三孔石拱桥,名“圜桥”,桥长14.7米,宽1.75米。

比县委办公楼稍稍早些日子建起的县政府办公楼,六层,总高20.1米,建筑面积2724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为全县第一个全优工程。之后,一直到目前,仍在使用。1985年,建了县档案馆。建筑面积1712平方米,主楼五层,库房四层。

处在县城的城关镇人民政府,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借用民宅,直到1978年,才在桃源南路新建镇政府办公楼。建筑面积1275平方米。

这种对于政府办公楼、公务招待用房建造投入的吝啬,造成了来自权力顶层的寒酸。这种寒酸在缑城的城市建设中具有品质的标志作用。

教育用房异军突起,将党政机关用房远远撇在后边。

缑城的教育用房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的四所公立小学、两所私立小学、一所中学起始的。起点太低,接近一穷二白。

1952年2月,在跃龙山创办的宁海县初级师范学校,建起一幢教学楼。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一共7间,为四面坡砖木结构。这是缑城解放后政府第一次投资学校用房。而三年后的1955年,政府才出资修盖县政府大院里的办公用房。

这种时间上的剪刀差,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为一种基调。

之后,第二次投入教育用房是在1959年宁海已并入象山,在县城东首创办象山师范学校后,于1960年新建办公楼、教室、大会堂、宿舍,均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810平方米,又新建附属小学砖木结构教学楼700平方米。

宁海中学的建设最有力度。它最早的新建筑是在1954年8月,一字形砖木结构平屋一幢。在前三十年间,扩建改建多幢各种教学用房及师生宿舍。值得纪念的是,1974年拆建柔石楼,1980年拆建求是楼,1982年,新建实验大楼,4层,建筑面积1720平方米。截至1987年,宁海中学作过一个统计,全校共有房屋13104.21平方米,占地约32亩。如此规模且设施完善的学校,不仅是全县最大,也是省级重点中学。1998年8月,学校迁入华山村北(学勉路)新校址。截至2016年4月,占地面积15.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0083平方米,共有3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1460人。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一个喜人现象,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1978年1月,在南新路创办县教师进修学校,1981年迁菜市巷新址,后又迁往银河路26号,校园占地面积35亩,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1979年在宁海丝厂创办县技工学校,1986年迁南大街,再迁入银河路26号,后又迁往越溪乡(宁波南部滨海新区旁),占地面积151亩,建筑面积57600平方米,是浙江省重点技工学校。1985年,在跃龙山西边创办县城关镇高级职业中学。

二十一世纪前后,缑城的教育用房建设呈现眼花缭乱之势。

1999年7月,致远外国语学校建成,占地60亩,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民办中学。1993年8月,实验小学建成,建筑面积10755平方米。2007年8月和2009年6月,建成宁海机电学院一、二期工程,总建筑面积34789平方米。2007年9月,星海中学建成,建筑面积18000平方米。1997年9月,柔石中学建成,建筑面积20951平方米。1995年,城北中学建成,1997年改名为潘天寿中学,占地面积31.52亩,建筑面积16701平方米。

这期间,缑城有各类学校38所(不包括幼儿园),总建筑面积近60万平方米。

这是集中社会优势资源进行倾斜的结果。

缑城的医疗卫生用房之优秀,可称一绝。

缑城的公立医院数量不多,只有第一医院、第二医院、中医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却在硬件设施的提高上速度惊人。

第一医院的前身是人民医院,从民国时期就在跃龙山下的桃源南路。1998年,迁址桃源中路,占地95亩,建了一座比原来大3倍左右的医院,建筑面积达4.3万平方米。这样一座庞大的医院,让缑城人惊讶了一阵子。可是,2013年,医院的沿公路附属楼被拆除,住院楼扩建工程上马,并在2017年上半年急诊区和病房区交付使用,建筑面积77096平方米,几乎比原来的医院总建筑面积大了一倍。

1985年开始兴建的中医医院,建筑面积5792平方米,2013年到2017年,再移地重建了一座用地面积75亩、建筑面积59746平方米的新医院,是医院原来建筑面积的10倍多。原城关医院更名为第二医院,由原址搬迁到原人民医院的地址,并对原院房进行翻新扩建,建筑面积达1.75万平方米。1994年原妇幼保健所从环南东路迁址兴宁中路,分两次进行扩建,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并更名为妇幼保健院,2009年又迁址兴海路,占地59.55亩,建筑面积44156平方米,比原医院大了5倍。

医院用房建设似乎很任性。可这任性,道出了城市建设的重点所在。

文化体育用房建设也很有亮点,新华书店、影剧院、工人文化宫、图书馆、广播电视台、青少年宫等建筑,一座比一座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