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家大桥追忆机遇
范家桥的当年,要比镇宁桥阔多了。
阔在宁海话里可以作长理解,这里不当富裕理解。当年的范家桥长146米,这要比镇宁桥阔出一倍多。镇宁桥只有19孔,范家桥却有39孔。
但范家桥从来都是默默的,低调。
范家桥自认为自己的阔,是沾了溪的光。溪面阔,桥必然阔。在范家桥上看到的溪水,要比在南门大桥上看到的阔不少。
这个阔,就为后来的建设者留下美丽的悬念。比如,那些枯水时期溪滩上的鹅卵石,那些丰水期的溪上浪花,那些溪上翻飞的白鹭,那些溪角凫水的野鸭。
范家桥旁边没有像跃龙山那样的风景作陪,像千丈岩一样的风光在南门大桥的下游,在范家桥基本没有这样的陪衬。人们在走过南门大桥时,可以抬头看见跃龙山上的文峰塔,就有些诗意漾出来,有人还将上面的方孝孺读书处联系起来,南门大桥几乎成了一方圣地锦上添花的象征。范家桥甚至丢失了一次扬名全国的机会:明代的徐霞客从宁海的西门前往天台山,却没有从范家桥经过,而是从暗岩路廊往上走。暗岩路廊是范家桥隔岸和上游方了,也就是说,徐霞客没有从这里过溪。这是遗憾。遗憾却不是范家桥造成的。
但范家桥有自己的风采。范家桥庆幸在当今面对新的宁海西城门,每一年的徐霞客开游节就在桥头召开,在城楼上放的烟花能溅落桥上。范家桥的过去也有乡野的特色。从这里过了桥去,就是闻名全县的范家村。范家出过一个范介橱。范介橱的故事在相当大的城乡间知晓率十分高。范介橱天生聪慧,聪慧里透出机智,机智里包含了刁钻。民间传说中他的形象,既有为民仗义执言的壮举,也有助纣为虐的包揽讼事。
与范家相邻的前洋、罗家、溪南许、项家等村,以及他们之间的阡陌田间和小山丘,把范家桥的另一边装扮得美丽异常。
1984年,这里偏离缑城的西门好远,仍然有东风吹来。石板铺就几百年的范家桥终于被改建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矩形板漫水桥。这个桥比石板桥先进不了多少,最基本的改变就是将石板变成水泥板。高度基本未变。枯水期,溪中的水贴着矮矮的桥板下,默默地流,连响声也没有。水在这里体现了温柔的一面。
水,有时候要狂的。连续下雨,或者下了大雨,溪中的水会满起。
漫水桥说,不怕。
漫水而过,桥仍在。
漫水桥是从过河石墩发展而来的。石墩溪中立,水从墩间走。在石墩上架上桥板,让一般的水从墩边走,让稍大的水从桥面上走也无妨。也有稍大的水,冲走或冲斜桥板的事,可是事后稍做补救,无碍大事。
水漫过后,有鱼搁浅在桥板上。有的死了,躺在那里;有的没有死,活蹦乱跳的,左边是水,右边是水,可就是跳不出这桥板。这桥板就是这些鱼的宿命所在。
这桥也一样逃不出命运的安排。只是在建成的4年后,即1988年的7月30日,一场特大洪水来袭。洪水摧枯拉朽,有范家村的人看见,那些平日里看着异常坚固和厚重的水泥桥板,在洪水里漂浮,如一枚落叶。它也不必自愧和尴尬,在下游的跃龙山铁桥,也同时轰然倒下。
桥断了,人流永远不断。于是,被冲走的桥板被补上。其间,修修补补了好几年。直到1994年10月,才有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范家大桥架起了。
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桩柱式墩台,13孔,单孔跨径8米。桥长106米,桥宽7米。2004年,又对桥面装饰进行了更改维修,开始有路灯照彻这里的漫漫长夜。然而,它离一座城市桥梁还有距离。
这个距离在新的宁海西门城楼建起后迅速消失了。按照“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逻辑推理应用,是“新的城门带旺一座桥”。
新的宁海西门城门在原址上往西拓延,直到一公里之外的范家桥头。
从高大的城楼上看下去,门前的那座桥有些小,甚至有些寒酸。就有人在城楼上思来想去,就算是当年的徐霞客没有从这座桥走过,也不至于不受人重视。况且,如果当年的城门在这里,这座桥理当成为游圣必经之路。
但事实是,经济发展,溪南片的交通条件亟须改进和提高。这是这座新桥项目的可行性报告中所说的。
有人分析这两个理由,认为都是真实的。前者是世俗的目光,后者是官方的观点。
新桥在2015年1月开始施工,于2016年1月底正式通车,总投资约2987万元,由宁海县城镇建设办公室委员会承办。为13跨简支梁桥,总长266米;桥梁宽度26米,往返4车道,连两边的人行道也各宽3米。
现在,终于可以傲对桥头的西门城楼了。城楼的位置较高,可以看到远处,可是桥上在2、7号墩处分别设置一对凉亭,在北桥头沿溪一侧设置仿古长廊,在1号、3—6号、8号墩处分布设置7对人行道观景平台。
傍晚和早晨,行人可以选择不同的观景平台,欣赏朝霞和夕阳。朝霞将下游兴宁廊桥与范家桥之间宽阔的水域映照得像是着了火;夕阳落在上游一直到省道公路桥的水域里,那些白色的鹭鸟羽毛也仿佛被染成赤色。
到范家的凉亭观水乘凉去,成了缑城很多人的选择。特别是入晚,范家桥上古色古香的灯饰,与上游的省道公路大桥、下游的兴宁廊桥,特别是近在咫尺的西门城楼,互相映照,很和谐地融在一起。
就如水,融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