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路抻出一条高速公路
缑城第一次将自己的骨架抻长,是桃源路。
这一个抻,不是伸。抻是外力促使,伸是主动行为。因此,非常值得纪念。
这是一个城市觉醒的时刻,具有生长的动能和划时代的意义。
桃源路的起名,始于桃源桥,这是一座在历史上烁烁有光的桥。那时候城里有河,有桥,充满了诗情画意。其中有一座桥叫桃源桥。城里被填了河,桥的位置成了县城最为繁华的十字路口。之后,这条南北方向的道路(原来河床的位置)被起名为桃源路。
谁也不曾想,这城里的桃源路,会被抻着抻着,长到城外去。
起因于一条高速公路。原来叫甬台温高速,现在叫沈海高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时间里,人们以欣喜的心情欢迎高速时代的到来。于是,上至县委县政府,下到普通百姓,都对修建高速公路予以支持。因为,那个时间里,“若要富,修公路”的口号已经深入人心。且以奉化城区公路两边兴起的商业街为例,人们着力于争取高速公路从县城通过,而且出口选择在冠庄南,一个特别靠近老城区的地方,渴望高速公路带来好处。
可是,县交通部门却始终对于这个倾向表示警惕。他们也是逐渐认识到高速公路与普通公路的差异:高速公路的全封闭不会给路边的商家带来商机,且会因出口车辆集聚的原因,给周边交通环境造成影响。于是,想方设法使得设计单位将原定于冠庄南的出口变更为冠庄北的三军庄,向北推了几公里。
这一推,就推出一个缑城从未有过的深度。
因为,高速出口在距离旧城7公里多,需要连接线5公里,设计宽度60米。这条连接线的距离就是新城的雏形纵深。
让这样一条宽阔的公路,从缑城北边肥沃的土地上横空出世,同样惊掉了好多人的下巴,反对声一片。但是,“若要富,修公路”的意识最后还是占了上风。
过就过吧,只要带来富的明天。这种以物质富裕为号召的城市建设,确实在某些时期起过较大的作用。这条公路在1996年2月动工,1997年2月竣工。
这块千百年来一直被视为粮仓的土地,成了缑城北扩的依托和开发经济的热土。
首先,催生了宁海县城“三镇合一”的发展思路。由于这条公路的起始在于三军庄的高速公路出口,这个点相对桥头胡镇、梅林镇和处于旧城的城关镇,却是相对近的中间位置。
一个点,撬动了三个点。
一石三鸟,也不是没有可能。
回忆起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形势,曾任县委书记的郑金平说,压力大。这个压力是发展的压力。这是这个时期特有的现象。但关键是变压力为动力,变动力为行动!1999年以后,国家发展战略启动,长三角发展强劲。城市化和工业园区发展迅速。杭州湾跨海大桥进入勘察设计阶段。宁海县与浙江省实施现代化三步走战略与宁波市“十五”计划密切相关。县内有国华火力发电厂落户,一期工程在2001年动工建设。一批批工业项目需要进驻。1994年8月始,省级经济开发区宁海经济开发区就设在高速出口附近。人口纷纷涌入县城。工业用地在哪?居住用地在哪?公共设施用地更是需要。
而桃源北路起点所构成的一个中心位置,让这块土地映入决策者的眼帘。
一个大胆的设想,一个超前的行政区划调整,就是“三镇合一”。原来的县城即城关镇,是宁海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商业中心,占地只有100多平方公里,而如果将周围两个镇也合并进来成新的城关镇呢?
城关镇即县城呢。
计划立即付诸行动。宁海县这些年城市建设中一个最好的经验,就是讲效率,说做就做。
在多方努力下,省人民政府2000年作出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将桥头胡、梅林镇、城关镇合为新的城关镇,简称“三镇合一”。
当时,我在宣传部门,一个围绕着宁海县城关镇为全省第一大镇的宣传铺天盖地,着实让宁海县在全省甚至全国赚取了很多关注的目光,让宁海县的对外知名度大大提高了一个层次。
在宁海县城的建设中,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台阶。之后,缑城的发展像是立在巨人肩膀上一般。
宁海的发展理念至此有了重大变化。郑金平在接受采访时深情地回忆说:“关于宁海三镇合并,是我记忆中较为深刻的一件事。当时,我主持宁海县工作,对多地进行深入考察和学习,定位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作为宁海前进的理念。三镇合一,是宁海县以新发展理念发展的一次重大实践,为建设组团式、生态型的宁波南部中等城市打下坚实基础。”
他认为,一方面是从提升县域竞争力角度考虑。城市是区域形象和竞争力的代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在于加快城市化建设。推进三镇合并有利于大规模促进工业集聚和产业提升,解决宁海县工业层次低、基础设施缺乏等问题。桃源北路是联系梅林、桥头胡南北两大组团纽带,它的延伸旨在构筑中等城市的骨架,将城区道路环成网,把整个组团城市打造成协同发展的有机体。更重要的是,三镇合并后,宁海有了土地和空间,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高起点规划与建设,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树立宁海对外新形象。另一方面是从提升人民生活质量视角切入。三镇合一后,基础设施框架拉大,服务半径扩大,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服务的辐射功能也将不断增强。同时可以加快农村富余劳力转移,促进人口集聚,大大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其三,希望在绿色发展理念上作出一些大胆尝试。生态与旅游融合发展是宁海的一大特色,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3%。三镇合并后宁海整合森林资源打造了占地超过5000亩的生态森林公园,直接壮大绿色生态经济,这一工作还被当时的省建设厅领导多次点名表扬。
实践证明,县委县政府决策准确有力,“三镇合一”大大促进了全县生态建设进程。第二年宁海县通过全国生态示范区验收,2009年被命名为省级生态县,同时也是浙江省最早获得国家生态县称号的县(区、市)之一。
2003年底,根据发展需要,省人民政府浙政函〔2003〕162号《浙江农用地商住地工业地省人民政府关于宁海县城关镇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撤销了宁海县城关镇建制,调整设立了跃龙街道、桃源街道、梅林街道、桥头胡街道,以上土地总面积319平方公里,总人口21.62万。
从100多平方公里,扩张到300多平方公里,城市中心区也扩大了几倍。
今日舞台,已非昨日舞台。而舞台的大小,决定了上演节目的规模和大小。
宁海经济开发区的企业进驻由冷至热。这里有很多因素,但桃源路的交通便利也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之一。有一些是新创办的企业,但大都是迁移来的企业。因为原有企业厂房较狭窄,影响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在这里,他们找到了发展的空间。
2000年,如意公司由旧址迁移至此,这是好多家迁移企业的代表。如意公司迁来之时,整个桃源北路只有路,没有企业,也没有别的建筑,更是没有门牌号码。可企业登记需要地址标示。
“由你们公司说了算!”负责门牌号码的民政部门对董事长储吉旺说。
“那么就656号吧。”储吉旺说。
这个号码考虑到桃源北路的号码顺序由南至北,而如意公司处在北端,同时这个号码的谐音有吉祥顺利之意,正合了企业文化需要。民政部门很快同意了。
企业搬到新址后,腾开了手脚。企业经营者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呼吸顺畅了。原来在狭窄逼仄的厂房里,有时候,连人转一个身子也困难。第二个感觉,是这里的环境,已经是另一个格局。颜公河从企业新址通过,也可以说,公司横跨一条河。这条河从桥头胡入海,通向太平洋,给予企业的启示是企业可以将国际贸易做大做强。果然,公司得到了长足发展,企业的销售从2000年的1亿元,增长到了2018年的10个亿,成了世界“搬运车之王”。优美的环境陶冶人的情操,花前月下,董事长储吉旺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拿起笔,书写并出版了好多文学作品,成了中国作协会员。一时,他被赞为儒商,名扬国内外。
桃源北路建成通车的20年间,这条路像是一条生长旺盛的藤,长满了丰硕的果实。
除了像如意公司这样的企业,还有一大批商业和城市公共设施。
如果从南向北,桃源环岛的节点,密集建成了全县第一家四星级酒店开元新世纪酒店、世贸中心、金融中心,还有近年新建成的西子国际商业城;往北,是工商银行宁海支行、土地局大楼、财政局大楼、广播电视台大楼、科创中心大楼、公安局大楼,还有著名的柔石公园、新建的宁海县中医医院。
桃源中路。从桃源环岛到人民路。一条美丽的颜公河,将路分成两半。河里有水的时候,两旁的鲜花恰好开放了,那些鸟叫声纷纷跌入中山桥和正学桥的栏杆上,简直是人间仙境再现。新建的第一医院在河的东侧,那座住院楼更新,里边温馨的灯光,是缑城的暖色象征。
桃源南路。从人民路到南门大桥。这里基本是旧城的桃源路,是整条桃源路的起点。虽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就建成了,可里边的时代气息,依然不逊中路和北路。
桃源路是宁海县的第一条迎宾大道。宽阔的道路和一路的花草树木,令远方来的宾客心旷神怡,如入仙景。
读懂了桃源路,就是读懂了缑城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