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座名人故居

第二节 这两座名人故居

小小县城,居然有两座名人故居。一座是柔石故居,另一座是潘天寿故居。

两座故居撑起了缑城文化精神的高地。

缑城在柔石、潘天寿出现之前的精神高地是方孝孺,涉及方孝孺的是读书处和皇家表彰他的牌坊,还有方祠等建筑,但这里没有他的故居。他如果有故居,也在距缑城几十里的溪上方,可是溪上方早就在被皇帝朱棣屠族后湮没了。方孝孺在缑城的遗迹只剩下读书处,别的也消失了。

柔石故居和潘天寿故居的出现,弥补了缑城这一缺陷。

方孝孺精神不灭,预示着宁海精神永存。

这一方山水,就有前赴后继的力量。

柔石故居地址:跃龙街道柔石路4号。位于宁海城西方祠前,系一旧式砖木结构三合院。西厢和西大房、厨房等半个院子为柔石父亲早年先租典、后相继购置的。1902年9月28日,柔石在这里出生。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1927年,柔石和哥哥平西分家,分得西厢楼房三间。西厢北首间原是柔石与夫人吴素瑛在1920年冬完婚时的“洞房”,柔石在这里教夫人读书、识字。楼上南首间是书房,柔石平时在此读书写作。小堂前则是会晤亲友的地方。他天天经过三合院东侧的小石桥,桥上镌有“金桥柔石”四字,以后就成了他的笔名“柔石”“金桥”。

柔石的本名是赵平复。赵平复只是缑城一个普通市民的名字,只有西厢三间楼房的他,并不影响他成为革命烈士柔石后,政府将整个三合院作为他的故居。

立在这里,仔细看看院子里的鹅卵石。它们原来是在缑城南门外溪滩上,它们身上蕴藏了岁月的洗礼,从上游的岩石分解后,被流水一边推送一边磨砺,至今仍有那一股不屈的精气神。少年的柔石,天天在卵石上脚踩和玩耍的感觉,犹如几百年前少年方孝孺的感觉,那就是硬,硬得硌脚,不管穿了多厚的鞋底。到后来,少年的柔石,想想少年的方孝孺也是,赤了脚,在卵石上奔跑,玩老鹰捉小鸡。这两个少年都觉得这些卵石硬得有些好玩,让他们的脚底心痒痒,然后,都觉得自己的脚底,自己的骨头,与它们一样硬。这当然是后来人的联想和推想,但环境造就人秉性的说法,越来越被人接受。

人生的跃进,在于他的选择。在那个革命形势紧张的年代,他选择了革命。1928年夏,宁海亭旁暴动失败,柔石为了探求更有意义的人生道路,离开故居,赴沪谋生。直到1930年冬为祝贺母亲60寿诞返回故居,不久又匆匆离去,谁知这一次竟成为他与家乡的永诀。

柔石的进步,在于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1930年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2月7日被国民党政府枪杀于上海龙华。

柔石的成名,在于结识鲁迅。1925年春,柔石在北大当旁听生,选修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有了师生关系,但未会面。1928年6月柔石去上海,知暂住的友人居所与鲁迅先生相邻,遂在鲁迅原厦大学生王方仁的引见下拜见了先生。两人聊起了方孝孺,柔石告诉先生自己原名、笔名的由来,并把新近创作的长篇小说《旧时代之死》送先生审阅。鲁迅得知他们还居无定所时,介绍他们租下景云里23号。这是他们的初次见面。柔石后来的主要作品有诗剧《人间的喜剧》、小说《旧时代之死》《二月》《希望》《为奴隶的母亲》等。其中《为奴隶的母亲》为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所推崇。

这里,方孝孺是关键。方孝孺在明代达到的是一个境界,鲁迅在现代中国达到的是一个境界。他们都是代表中国的境界,被称为民族的精神脊梁。

随着交往的增多,鲁迅对柔石的作品和人品很欣赏。于是,帮他推荐并发表作品,一起组织“朝花社”,筹办《朝花》期刊,并同时出版《艺苑朝华》美术丛刊,由柔石具体经办。后来鲁迅又把《语丝》交由柔石负责。柔石成了先生家中的常客,两人亲如父子,单《鲁迅日记》载及的来往就有近百次。后来筹备“左联”并肩战斗。

柔石牺牲的噩耗传来,鲁迅写了《为了忘却的记念》,新中国建立后,这篇文章进入课本,让天下人都识得来自小县城的柔石。

1960年宁海县人民政府整修了柔石故居,鲁迅夫人许广平为之题写“柔石故居”匾额;1962年10月故居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9年12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2月被宁波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9月故居内柔石纪念馆开馆;2004年10月柔石故居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1年全面维修,部分建筑已辟为陈列室。之后,仍有不断的维修。为纪念柔石,宁海县将一所临近故居的中学命名为柔石中学,学校内建有柔石纪念碑和柔石亭;在跃龙中学内有柔石楼;在新城区建了占地280亩、总投资4500万元的柔石公园。

潘天寿故居坐落在桃源街道冠庄建设村,为典型的晚清时期浙东风格四合院建筑。这个院子俗称“楼下道地”,建于清末,是一座封闭式的民居四合院,坐北朝南,硬山顶,由正屋、东厢房、西厢房、门楼组成。故居布局合理,刻作精细,完整地保存了建筑的风格。与柔石故居一样,属于潘天寿的祖产并不包括整个院子。

潘天寿要比柔石早五年出生。因为故居的建立比柔石故居要迟,所以,在本书的位置上排列在这里。

潘天寿(1897—1971),乳名权,原名天谨,又叫作藩,学名天授,后改作天寿,字大颐。潘天寿就出生在东首的“大房”里。潘天寿自童年至考入浙江第一师范以前的岁月,都在这里度过。1920年毕业回乡任教,曾在此结婚。1923年离家去上海任教,1928年定居杭州后,很少再回来,直到1962年潘天寿以全国人大代表身份,来宁海视察,曾一度于此与乡亲叙旧。“文革”初期,潘天寿被他的“入室弟子”以反戈一击大义灭亲的名义策划并拉回冠庄小学批斗。我亲眼看到穿了长袖的潘天寿先生,在我就读的祠堂改建的小学戏台上被造反派批斗。我亲耳听到造反派喝令他下跪,潘先生说我没有做对不起乡亲的事,我不跪。这个祠堂小学离故居只有几条墙弄的距离,我不清楚他有没有回过自己出生的家。但这已不重要了,社会的恶与人性的恶,同时展露无遗,这个荒唐的年代让家乡也成为他的羞辱地。

他这个不跪,与当年的方孝孺相似。我经常去拜谒潘天寿故居,想从四合院裁出的天,揣摩少年潘天寿的成长与这旧居的关系。吴昌硕夸赞潘天寿诗曰:“久久气与木石斗,无挂碍处生阿寿。”是说的孕育大师的冠庄周围的地理环境,我以为也包括这里的旧居。少年潘天寿天天望着四方的天,影响或形成了他今后人格组成的方正内核。

我以为,在今日宁海,受方孝孺影响,其民仍然耿直,少有阿谀之人。潘天寿也从小受之影响。其冠庄潘氏祖上一位太公名池卿曾娶方孝孺从姑小奴,“靖难之变”中其后人也几乎被杀尽。潘天寿从小就熟读的《古文观止》里就有方孝孺的《深虑论》和《豫让论》。1903年,潘天寿七岁,又见证了一次“反洋教运动”。运动的首领是其父当年的同科秀才王锡桐。王锡桐以乡贤方孝孺的气节自励,因乡民不满教民以洋教为名横行乡里,仗势欺人,便率众起义,焚教堂,惩恶霸。从起义的出发点大里村至县城的途中在冠庄歇息,其父在家(就是这座四合院)设宴三十席为义军接风,其母竟然受惊吓而死。这些无不在幼小的潘天寿心灵上刻下深深的烙印,甚至为他今后对于外来文化的防备警惕之心垫下一个底子。在之后画风里展示的“强其骨”“一味霸悍”可作为他的品行修养的艺术见证。其骨,可理解为方孝孺的耿耿之正气;其霸,可理解为立在传统道德的制高点上俯视众生之态势。

潘天寿的代表作有《松鹰》《秋夜》《和平鸽图》《睡猫》《铁石帆运图》《露气》《欲雪》《纪写百丈岩古松》《小篷船》《雁荡山花》《雨霁》《泰山图》等等,画中所蕴含的气息,发源于这座故居,可谓一脉相承。

1985年,宁海县人民政府为纪念家乡这位饮誉中外的艺术大师,决定修复“潘天寿故居”,1986年9月5日正式开放,1993年公布为县级文保单位,1998年创建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7年3月,宁海县政府在潘天寿先生100周年诞辰之际,拨专款30多万元加上潘先生亲属的捐款,将潘天寿故居再次修缮如初,并正式对外开放。为方便人们瞻仰,还专门修筑了一条笔直宽阔的柏油路,命名为十递(冠庄旧名)路,直通潘天寿故居,同时把路旁的广场命名为潘天寿广场,将与潘天寿广场相邻的宁海城关镇城北中学命名为潘天寿中学。

故居内设陈列室,陈列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陈列潘天寿先生作品水墨拓印件40多幅及潘天寿生平照片和他用过的物品;第二部分陈列潘天寿后代、亲属的书画作品;第三部分陈列潘天寿先生以及宁海籍书画名家作品。

2017年4月24日,我受潘天寿之子潘公凯指定为潘天寿先生族人代表,立在这座故居的大门前,迎接来自海峡两岸的潘天寿弟子、再传弟子,并立在院子里,在这个“探访大师故居,追随大师足迹”活动中致辞。

当时的媒体报道:“海峡两岸纪念潘天寿120周年诞辰大师故里系列活动开幕式今天在宁海举行。海峡两岸嘉宾相聚潘天寿先生故里,共同追寻潘老一生对中国绘画发展、两岸高等美术教育的重要贡献,弘扬他对民族文化高度自信的强骨精神。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对纪念活动作出批示:潘天寿同志是大家十分尊重的艺术大师,他的为人和爱国情怀也为大家所钦佩。祝纪念潘天寿同志120周年诞辰活动圆满成功。”

“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有,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副会长孙亚夫,宁波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杨戌标,中国国民党前副主席蒋孝严,民盟中央宣传部部长曲伟,宁波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梁群,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所名誉教授、台湾艺术大学荣誉教授、台湾访问团团长黄光男,潘天寿之子、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潘公凯等。”

“据悉,潘天寿120周年诞辰纪念活动贯穿全年。下月初,国家文化部、国台办、浙江省人民政府将共同举办纪念潘天寿120周年诞辰座谈会等活动。”

潘天寿故居与柔石故居一起,已成为缑城的两大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