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颜公河桥文思不绝
发自缑城的颜公河一路蜿蜒向北流淌。那些村庄就在它的边上,一枚枚棋子似的。过河,却是不容易的。
自古以来,在一些河段上铺上石板桥,人和畜就小心翼翼在上面行走。
千百年来,这是常态。人们在晚霞映红河面时,牵着牛背着犁,扑扑地敲着桥上的石板,朝着炊烟四起的村庄走去。
桥的这边,有塘溪等村,桥的另一边,有陆家、叶兴等村。村里人从来没有将被一条河所隔作为遗憾,就如东边有山,早上天早亮了,太阳升起却是很迟。上下游都有石板桥可过,绕一下吧,农家哪有火急火燎的事呢。
慢生活,现在仍有不少人,称赞那个时代特有的生活韵律。
这时候的桥已经被一座水泥公路桥代替,那是连接山水片和桥头胡的城北公路。村民们纷纷称赞政府,这让他们的出行变得方便多了,也不再为拖拉机开到对面得绕一个大圈烦恼了。
后来这里建起了宁海县科技园区。桥的这一边那一边,纷纷建起了企业厂房。
这一切,似乎悄悄发生了变化。园区的企业是招商引资进来的,有的企业是搬迁至这里。厂房造起来了,厂外边的路也在一边规划一边建造。有时候,厂房的速度比道路要快一些。园区的一个区块离高速公路出口最近只有1.5公里,可是,一条宽阔的颜公河隔着,人们只能望河兴叹。企业的大型货车必须绕道桃源路再进入高速公路。于是,企业主们,包括前来园区考察投资的企业主们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意见:快修路!快造桥!
这路就是兴海路,这桥就是兴海北路颜公河大桥。
后来这里先是进入一个大镇——“三镇合一”之后的城关镇,再进入县城版图。桥的这边是桃源街道,桥的另一边是桥头胡街道。
既然是“三镇合一”了,既然是新的县城了,那就得连在一起。连在一起除了心理条件,这是前提,还需要物理条件,得有道路和交通。桥梁,将颜公河隔开的土地村庄连在一起。
这路是兴海路,桥是这座桥。
于是,兴海路以它振兴宁海的使命,自南而北铺过来,铺过来。
颜公河在这里弯弯地从西南向东北流,阻止了兴海路的继续前进。
哈,河边村上一个读过书的年轻人说,那是螳臂当车罢了。
有人夸他学用结合,立竿见影。
不是吗,不是吗,年轻人羞红了脸。
因为此时施工队正在河床上为大桥工程做测量,年轻人抢着帮助他们移动测量标杆。
后来,桥通了。不知是路先通的,还是桥先通的,还是同时开通的。这事竟然没有人记得,也不再关心。其实,在规划设计兴海路时,早规划了这座桥。
这座桥的建设单位是宁海县科技工业园区,总投入为15585460元,于2006年7月兴海路开通时竣工。桥总长度为144米,宽40米,为7孔20米预应力空心板梁桥。
没有桥名。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好多地方,建了一座小亭子,几步就能跨过去的小桥,都有人请了书法家,刻碑留名。而这座花了1550余万元的桥就没有留名。
我在采访科技园区规划建设科的鲍华时,他在微信里谦虚地说,园区自建立凡25年,投入88亿多元,全用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也有一说,缑城的半个新城区是科技园区造的。这些个事,都没有宣传呢。
著名的桥梁还有时代大道颜公河大桥,全长32米,宽70米,2001年8月竣工。相对知名的桥还有中山桥,又是一座跨颜公河的桥,桥两侧的护栏为汉白玉石材,很有特色,而下游的正学桥两侧的护栏为青石板。还有竹溪桥、正学东路桥涵、中山西路箱涵、竹泉桥、兴海中路箱涵、新兴路渠道桥、隔洋路渠道桥、九炮龙渠道桥、堤树渠道桥、科园桥、兴海北路小桥、外环路盖板涵渠道等桥涵,成为缑城城市建设的缤纷亮点。
道路扩展了缑城。
桥不仅把缑城全部连在了一起,还让城市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