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开满鲜花的故事

第四节 垃圾开满鲜花的故事

据记载,新中国成立初,县城环境卫生仍沿袭民国时期,由人民政府卫生院兼管,设清洁班,有清洁员5人,打扫县城主要街巷,将垃圾运至南首城墙内垃圾场焚烧。垃圾场占地约2亩。

这是新中国对于县城垃圾场和环卫工的最早记录。

垃圾场与环卫工永远在一起。

1963年,清洁班并入环卫所,除打扫外,还对全镇粪便实行统一管理,垃圾场搬迁至南门、西门近郊。

1984年环卫所由健康巷迁至环城西路。有职工45人,其中固定工29人。

1986年,在白峤岭征地40.3亩,作为宁海县垃圾填埋场。

1987年,县城日平均清除垃圾26吨。这些全是环卫工人的劳动成果。环卫工人与垃圾的关系,不仅仅是劳动关系,更有奉献。

识得臭中臭,才是真神仙。

那一种臭味,风来时浓,风无时淡;风顺时浓,风逆时淡。更有人,不管臭的浓与淡,一律将其视为香。如果将香视为善,将臭视为恶,垃圾场是万恶之恶,而能够忍受万恶之恶的人,就不是普通的人。

一般环卫工人的工作是,每天五六点上街去,到十多个垃圾堆放点挑垃圾,再把垃圾装上清运车,循环往复,直到下午下班。

下班回来,洗脸洗澡刷牙,换去衣服,身上总有一股特别的气味,那就是垃圾的味。

这种味一直与环卫工人形影不离,尽管有人后来转行了,转岗位了。

在垃圾填埋场的环卫工人更是艰苦。世界上的人,大多眼前是一片美丽,而环卫工人放眼望去,除了垃圾,还是垃圾。闭上眼睛,鼻子也会告诉你这是垃圾的海洋。

1999年,老白峤岭垃圾填埋场饱和,再也装不下更多的垃圾。一座新的垃圾场——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开始建设并投入使用。那些垃圾场的建设者,从选址到完成施工正式投入使用,近两年的时间,几乎驻扎在填埋场。在刚投入运行时,临时办公场所就在垃圾填埋区附近的铁皮棚里。这里的棚屋要比普通棚屋多一样东西,那就是垃圾发酵散发的味。

填埋场有好多机械,如推土机、铲车、挖机等。但钢铁也架不住垃圾的腐蚀,车辆故障就多。建设者们为了节省开支,就经常在现场维修。

填埋场周边有盲沟设计,是为了防止垃圾渗滤液流到别处引发二次污染。每当雨季时,盲沟容易被山体冲刷而下的树叶、石子堵塞。盲沟内部因垃圾发酵充斥着大量沼气,人在里边一般正常疏通耗时达半个小时,超时作业容易有生命危险。而每次清淤,建设者们都自告奋勇钻进盲沟。虽然作业过程会带着防毒口罩以及系腰带等安全措施,但每次走出管道时,他们都会因为管道内沼气的刺激,泪水涟涟。

垃圾填埋场虽然臭不可闻,却与千家万户有着特殊的联系。市民会丢掉他们认为没有用的东西,有时候,不免也会把一些有用的东西扔掉。比如,一不小心将钱财丢失。2010年某一天,一位市民将3万元现金不慎当作垃圾扔掉。失主是个聪明人,问环卫工人,环卫工人说垃圾早到了中转站,追到中转站,垃圾空空如也,最后想到了垃圾的终点——填埋场。填埋场的管理人员看到失主脸色都变了,就一边劝慰他莫急莫急,一边找到可能载有这些现金的垃圾清运车,将车上的垃圾统统倾倒在填埋场附近,抽调人手并带头参加徒手翻找。终于,经几小时反复找寻,失主如愿找回了那3万元。酬谢,填埋场的管理人员坚辞不受。

最近几年有一个让填埋场管理人员十分欣喜的事,就是垃圾上开满了鲜花。

这不是梦想,而是现实。垃圾填埋场变身“山体公园”,这是当地报纸的报道。当然,这填埋场不是现在的填埋场,而是已经停止填埋垃圾的白峤岭垃圾填埋场,现在改名为白峤岭生态公园。

据媒体报道:

2016年4月底,因垃圾场容量饱和正式封场。为解决场内露天堆放的废弃物,县综合执法局大胆创新、另辟蹊径,根据实际情况,就地改造,通过生态修复措施,在废弃的碱渣堆场上营建城市山景公园。改造工程于2016年5月初开始动工,县渣土办完成外源种植土的铺盖和山体地形改造工作,开挖出二级梯田,确保山体稳定安全;县园林局根据现场土方填埋进度,完成外围乔木种植工作。500多株树木均移植自城区改造的道路,不但加快道路改造工程施工,节省树木移栽成本,还降低填埋场景观改造成本,实现绿化资源的再利用。

白峤岭生态公园环境改造体现园林生态、绿色空间的主题,绿化采用自然式的群落种植,高层为常绿落叶混交景观林,中层点缀球类和花灌木,底层播种多色彩的成片花海,并将山体分为上、下两层,分别营造生态型花园景观区和野趣型护坡景观区。在山顶打造观景小公园,进行乔、灌、花、草等层次丰富的景观种植搭配,选用低维护、易成活、花期长、开花量大的草花品种,大尺度营建色彩丰富的花海景观。在堆体陡坡表面撒播耐干旱贫瘠的草籽,涵养地表植被,实现护坡覆绿,最终营造远、近景自然交融的生态山林景观。

县园林局在生态公园环境改造中,本着建设节约型园林的理念,运用自然式园林设计手法,充分体现其生态性、环保性、可持续发展性,建成一个能够体现我县垃圾处理水平的展示窗口和向民众宣传环保知识的主题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