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谋幸与城建档案馆

第三节 杨谋幸与城建档案馆

杨谋幸的个子不高,但他身后的城建档案馆很高。

馆不在高,在于内涵。

缑城的建设者是这座城市新内涵的注释者。在采访时,我问住建局的相关领导,我说得采访几个能够代表当下住建精神的人,几个人同时报出他的名字。而他的名字与城建档案馆联在一起,不可分割。

我欣赏几次采访他时,那两道剑眉下时时盯住你的眼神。

专注,温情。

专注是恒心与毅力。有恒心的人往往会成功,有毅力的人没有烦恼。

出生于1978年的他,1996年从中专毕业后起,就一直在城建档案馆工作,一待就是二十几年。我在住建系统采访期间,发现这样的人员还真是多。

一辈子就选择一个职业,城市建设和管理。

城建档案馆自成立至今只有30年,其中的17年,馆长(包括副馆长主持工作)是杨谋幸,目前,仍是在任馆长兼任宁海县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处处长。

在采访过程中,我对城建档案馆的单设有些疑问,在我的概念中,县里不是有一个综合性的档案馆吗?

城建档案馆属于专业档案馆,很重要,他笑着给我解释。他举了两个活生生的例子。

一是发生在2008年的正学公园。之前,管理人员去付水费,每两个月付一次,每次一般在三千元左右。这一次,被告知,得四万元。管理员十分惊讶,立即回公园查看水表。在没有用水情况下,水表的转盘飞速旋转。奇了怪了,管理员搔搔头皮,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水表着了魔了。有人笑他,水表如何着魔,一定是哪里漏水了。管理员在公园内仔细排查,也没发现地面上有漏水迹象。哪里会漏水?水管在哪,从哪里引进,又在哪里布局?忽然,他想起,管线档案应该在城建档案馆。对,他兴冲冲赶到城建档案馆。馆长杨谋幸听闻此话,让管理员莫急莫急,并立即调阅档案。档案很快取到。管理员回到公园,稍稍吃了几口晚饭,就“按图索骥”,循着公园水管的走向,在靠近颜公河渠道的地方,哈哈,看你往哪藏?管理员终于查到了漏水的地方,掀开上面的遮盖混凝土和泥土,那里的水管如鲸鱼一般直喷水,原来水都这样白白渗到土里去了。那份档案可是寻找漏水元凶唯一的法宝。漏水的管道经修理不再漏水,管理员来城建档案馆感谢。杨谋幸的剑眉扬了扬,笑笑,说,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如果没有档案呢,他举了另一个例子。

由于各种原因,目前宁海县城的城市地下管线档案,其实仍然是各自保管,城区的市政道路档案在自己的档案馆,污水、自来水管网在水务集团,电力、燃气、电信、移动、广电等都在各自的单位,它们光明的未来,是依法统一地进城建馆存档。但当下正是这种体制的过渡期,在没有集中统一保管利用的环境下,代价是巨大的。杨谋幸就遇见发生在园丁路的事故两次、外环东路一次,都是燃气管道被挖破。最严重的一次,连消防人员都出动了。因为只有消防人员才具有抑制或阻止灾难发生的专业水平。那种场面,令人恐惧和心酸。燃气管道中大量的燃气泄出,遇明火会随时燃烧或爆炸,且都处于密集居民区,万一成灾,后果不堪设想。这些管道是人类文明的创造,本来是造福人民的,一不小心,成了毁坏人间的恶魔。谁之过?三次事故均是管线铺设道路挖掘时造成。而施工队也没有恶意为之,谁之过?这一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档案的缺失。还有,所有管网没有科学的统一的安排。

人文历史是一面镜子,回顾历史可以更好地把握现在,预测未来。城市建设档案是物质进步的历史,对于搞好城市发展规划,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这些认识,是在人们遭受了不断的挫折和惨痛的教训后得到的。

认识代表觉醒。宁海县的这个觉醒始于1989年。

1989年6月4日,宁海县编制委员会以宁编字〔1989〕第7号文件批复成立宁海县城建档案馆,系全民事业单位。

建馆初期,馆库用房只有2间,主要接收城建局内部档案。虽然规模不大,却是良好的开端。就如萌芽,它后面是根深叶茂。1990年出台了《宁海县城镇建设档案管理办法》,开始接收工程档案。1992年馆库用房增加到6间,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但馆藏档案主要还是以规划审批档案为主,工程档案进馆率不高,城建档案管理采用以手工操作、经验管理为主导的工作模式,效率不是很高。截至1997年底,馆藏量仅1427卷。

从1998年开始,有几件大事值得夸耀。

一是发生在1998年的省三级馆创建。馆库用房增加到近400平方米。对1427卷馆藏档案进行返工整理,实现案卷目录计算机检索,馆内各项基础性工作趋于规范化,成功创建省三级馆。

二是2001年的省二级馆的成功创建。实现了从以手工操作、经验管理为主导的模式,向以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的系统管理模式的转变。馆内工作人员人手一台电脑,管理软件实现项目级、案卷级、文件级三级关联,全部采用软件报表打印,案卷质量、工作效率均有了质的改变。

三是2009年省一级馆的创建。6月11日,县城建档案馆增挂县城市建设档案管理处牌子。经费管理形式由差额拨款调整为全额拨款。年底,馆藏量已达17462卷。

从2010年后,县城建档案馆实现了转型发展。

宁海县“城市建设记忆”工程。档案资源扩展到声像,以照片、视频、画册、专题片等为载体。这些馆藏被用来参与制作专题片15部,编研各类画册8本。

住建系统档案的全面发展。从2012年开始,5年时间指导住建局机关、房管处、园林局、住房保障中心等单位的档案室全部创建省一级,县质安站等其他局属单位全部创建档案市一级以上单位,成为宁波市各县(市)区唯一全面创建市一级以上档案室的住建部门。配合局办公室抓好县级档案考核工作,档案考核已连续7年排名全县前三。

“有为才有位”,城建档案馆紧紧围绕城建中心工作,内抓业务规范,外拓服务领域。城建档案馆的综合贡献值不断提升,赢得了历届领导的高度关心和支持。2018年5月,近5万卷档案平安搬进位于桃源大厦A座的新库房。目前馆库用房达3293平方米;档案库区的消防系统改成高压细水雾,并全部装置恒温恒湿系统;建成城市建设展示厅;启动馆藏档案数字化工作,于2019年12月底全面完成。

城建档案馆两次被评为省城建档案系统的先进单位,在2019年全省城建档案工作综合考核中,位列县级馆宁波市第一,全省前列。

这里边,有着杨谋幸的影子。有人说他执着,痴迷,是城建档案这一行的“行痴”。

不,不是“行痴”,他说,我只是爱这一行。

出于职业的敏感性,他从2000年开始,就着手记录城市建设变迁。自那时起,城市建设现场多了一位端着照相机、拿着三脚架的人。旧城改造现场,他摄下旧屋旧街道;新城区建设现场,他的镜头对准奠基仪式;无论春夏秋冬,无论刮风下雨,有召必至。悄然间,城建档案馆成了我县城市成长变化的图片中心,声像档案也成了我县外宣、招商、展览等重大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资源。尝到甜头的他积极争取领导重视,从2013年开始,县住建局启动宁海城市建设记忆工程,开始全面、真实地记录宁海城市的发展轨迹,2019年7月建成宁海城市建设展示厅,给宁海这座崛起的城市,留下珍藏的记忆。

让馆藏档案发挥作用,这是他的另一个追求。

除了那一次正学公园查找漏水管,档案应用的范围很广。在2011年的宁海县“两会”上,与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收到了一份特殊的会议资料,这就是由他牵头编制的《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宁海城市建设画册》;他还先后参与制作了大型电视专题片《品质宁海》《时光长廊——徐霞客大道》《国家园林县城创建工作纪实》《美丽县城、宁海开篇》等;为县委、县政府的多项关于城市建设工作提供翔实的图片视频资料。

活起来的城建档案,焕发出迷人的生命力,直接服务和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他爱城建档案工作的结果,是他收获了不少荣誉,最高的是2010年12月荣获全国城乡建设系统档案工作先进个人和2013年12月荣获“中国最美档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