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涓涓细流到万家清泉
水是生命的源泉。但缑城的水源难找寻。光绪《宁海县志》卷六《水利》载:“宁邑治当山脊,数丈之下,方能及泉供吸之,水最难得。”
古代的县令在一个山坡上筑城,固然于防卫有利,于水没有利;于防洪有利,于饮水无利。但其心彰彰,不可小视。这心就是爱心,官爱民之心。
于是,历代居民相继挖掘水井以维持生存,历代莅任县令亦把兴修水利、挖井汲泉作为日常政务之一。县志中的《薛公井碑》及《县学新泉记》详尽记载了打井的经过。不外乎县衙重视,县民努力,其敢于与自然抗争的精神与高超的造井工艺并举。
一些古代名井几代人都记得,市西井、市门巷后井、云壑泉井、应家井、墙头井、白石头井、郑家井、鹤井、义井(原名方家井),等等。不仅仅因为它们名字的优美,更在于井水的清澈,给予缑城几代人生命的滋润与养育。
稍有年纪的人都知道,夕阳下山的时候,是井口最忙的时候,不同的吊桶在井口上上下下。下的是空桶,上的是满桶。如果遇旱水浅,长长的吊绳牵引着吊桶在水面打一个扑棱将水打满,是一个考验人才智的技术活儿。这个活儿居然写进了缑城人生命延承的密码。因为有些人天生会打水,有些人就是手把手教着也不会。
那些水从岩缝或地下很深处涓涓流出,经吊桶、水桶、扁担、肩膀,加上踩在卵石路上的啪嗒啪嗒声,再倒进千家万户的水缸里。
除此之外,家家的大道地(院子)里都放着一个大缸,用来接檐口流下的雨水。这水干净时,用来煮茶洗菜。不干净时,用于别的洗洗涮涮的用途。
那些特别旱的时候,天上无雨,井里无水,人们得到远远的山沟野郊去弄水的记忆,是一种水荒引起的恐慌,也轻易抹不去。
这个延续了上千年的生活方式,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才被自来水代替。1975年,开始在西郊溪南桥侧引洋溪水,建设宁海第一自来水厂,并于1978年建成投产。
稍稍上了年纪的住在西门一角的人都曾看见,人民银行咸货店旁,缑城第一根公共自来水管从这里出现。一个老太太守在水龙头边,平时用一把大锁锁着,下午三四点起卖水。一分一桶(大桶)。住在旁边的住户买了水,恰遇孩子们放学,就让他们当街洗澡,水花泼得遍地都是。那热闹场面,是井口边不曾见的。
水厂经过二次扩建,供水能力最高达到每日2万吨。
清清的自来水开始进入千家万户。这被称为供水建设的一级跳。
这是一次用水模式的革命。显然,革命不是请客吃饭,有人接受,有人就不愿意接受。那一股漂白粉味,令缑城吃惯了井里水、天落水的好多居民联想起医院的味儿。县水务集团城南供水营业所营业科的竺兆宾是水厂的老职工,至今仍然记得,上门宣传自来水的好处,也是水厂员工的职责。
一律实行总表制。一个楼道,一座道地,一排落地屋,只装一个总表。各户分表每个月由大家轮流抄收。
1995年11月,第二水厂第一期工程在山河村东侧建成。日供水能力5万吨,原水直接引自黄坛水库,处理工艺采用微絮过滤,并向城关地区供水。二期工程在2005年建成投产,日供水能力10万吨,供水范围扩大到跃龙、桃源、梅林、桥头胡四个街道。
原来,第一水厂的水源来自洋溪。这水虽然大部分也是来自上游的黄坛水库,可是之间有这么长的河道,河道上还有不少支流,这就为污染提供了不少可能,最后,影响了水厂的水质。而二厂开始时建了一条钢筋混凝土引水明渠,黄坛水库的水从这里输送到厂里。
引水明渠与溪道取水有了质的提高。但仍然避免不了不安全因素存在。比如明渠漏损越来越严重,有一次一辆驶过的拖拉机不幸陷入明渠且漏油,污染了水渠和水,导致全城停水。
停水那天,缑城人极度恐慌,这比以往干旱造成的恐慌更进了一步。干旱时,大家有了心理准备,现在,则是突然来临的。就如突如其来的灾难。人们慌得不知如何应付。
人啊人,被现代条件服侍惯了的人,已经不适应过去的井水模式了。水井仍在,只是没有人想着去井里汲水,而只顾埋怨。埋怨水厂和政府,这好好的自来水,为何说停就停了。
少数的人去井里汲水,但闻闻气味,不行,没有自来水的味。而以往他们曾经反对过自来水的味。就有人提议,没有消毒的井水是不能吃的,往里边放漂白粉试试吧。就有人试了。闻闻气味,有些自来水的味,就有人开始用这井水。也有人抢购矿泉水,商店里的矿泉水、纯净水脱销。有人甚至买饮料。
这些恐慌,在停电、停空调、停燃气时都有发生。停电时看着灯泡不亮慌慌的,不知道点一支蜡烛;停空调时不知摇一摇扇子;停燃气时不知用别的方式烧煮。
也许有人看到这段文字时,嗤的发一声笑,指着书的作者,说,你试试。
2002年,投入巨资,铺设了一条黄坛水库至第二水厂的全封闭钢质引水专管,全长8.3公里。
原来的容易污染、漏损等不利因素被全部排除。输水的安全系数大大提高,第二水厂有了一个稳定的原水保障。
这被称为供水建设的二级跳。
2018年9月10日,我采访县水务集团董事长袁顺生,他介绍说,之前,水厂只管县城的供水。
以往家住城外的人进城探亲访友,或者上集市,看到自来水龙头,就忍不住上去拧一下。有的不喝,只是看一看,就笑起来,这,自来水,自己来的水!有的探头喝一口,喝到嘴里,又马上吐出来。别人问,为何?答,有味。最后仍然是啧啧有声,笑,还是有些味。但农村群众都向往自来水。有的姑娘嫁到县城的动机,就是不用每天上井里挑水,在家拧开龙头就有水。要水来,水就来。那可是神仙过的日子。
那些姑娘曾经向往的日子,真的来了。现在的姑娘不再迷恋县城。
2005年3月,宁海县委县政府提出“加快建设城乡一体的交通、水务、保洁、就业、保障五大网络”的工作思路。
早几年的时候,我曾经采访过时任水务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的潘晓春,问及为何成立水务集团的事。他说,形势的需要。
“十一五”期间,城市建成区面积由1978年的2.1平方公里拓展至27.6平方公里,人口达25.3万人,县域城镇化水平达56%,给水务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于是,2006年6月,正式成立宁海县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公司的最大目标任务就是实现县境内“一龙”式统一供水。水务集团成立后,制定了《宁海县给排水规划总纲》,并按照总纲总体目标,收购乡镇水厂4座,接管2座,新建水厂3座,在建水厂2座,近期拟新建6座净水厂及相应配套管网,计划总投资8亿元,以实现日供水能力27.5万吨的总目标。至2010年12月底,县域DN75以上供水管网总长达814.8千米,日供水量17.5万吨,水表总数达85319只。累计改造和新增一户一表58805只,受益人口已达35.5万。加上县域农村从1979年的自发改水到1980年县水改办的组建,对农村有计划开展改水普及工作,到1990年后,对广大农村水厂(站)所进行的卫生检测、监督,饮用水达标长效管理阶段后,县域饮用水受益人口达58.5万,覆盖面达97%。
这十多年间,基础性的投入十分巨大。先后建成了白溪水库、西溪水库、力洋水库、西林水库等加高扩容工程等一批水利民生工程。这不仅是宁海自来水的原水质和量的一次飞跃,更是为城乡供水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现在,不管是县城,还是乡下,水井从某种意义上成为摆设,逐渐成为历史,家家户户都喝上了优质自来水。
有一个统计数据更为准确:“十二五”期间,宁海县的供水管网已经延伸到17个乡镇(街道),各区域供水实行了统一管理。“十三五”期间,区域智能联网供水将逐步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将全面实现。
这是供水建设的三级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