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治疗

四、治疗

1.辨证治疗

(1)风热犯表,肺经有热型

主症:咽部干燥、灼热、微痛,吞咽不利,有异物阻塞感;咽部微红微肿,悬雍垂色红肿胀,喉底红肿,或有颗粒状突起;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痰黄,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方药:疏风清热汤加减(防风12g、荆芥10g、白芷10g、苍耳子12g、蝉蜕6g、桑叶15g、陈皮6g、甘草6g)。

加减:咽痛明显者,加牡丹皮10g、赤芍15g,咽干较重者,加天花粉15g、知母15g,咳嗽痰多者,加前胡10g、百部10g、贝母10g。

(2)邪毒传里,肺胃热盛型

主症:咽部痛剧,痰涎多,吞咽困难,言语謇涩;咽部及喉核红肿,悬雍垂肿胀,喉底滤泡肿大,颌下压痛;全身可见高热,口干喜饮,头痛剧,痰黄而稠,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赤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泄热解毒,利咽消肿。

方药:清咽利膈汤加减(牛蒡子12g、黄芩10g、薄荷10g、栀子10g、桔梗15g、竹叶10g、云故纸10g、甘草10g)。

加减:若咳嗽痰黄稠,颌下肿核疼痛者,加瓜蒌15g、贝母10g、生牡蛎30g,持续高热者,加石膏30g、天竺黄10g。

2.单验方

(1)利咽茶:金银花15g,杭菊12g,桔梗、麦冬、玄参各10g,木蝴蝶3g,粉甘草6g,胖大海3枚。先用冷水750~1000ml浸泡15min,文火煎20~30min,取汁,药渣再加水500~700ml,再煎15min,两汁混合。每日1剂,分3~4次饭后温服。或将上药掺匀,分成4~5份,每次沸水冲代茶饮,1日用完,20日1个疗程,可服2~3个疗程。

(2)制半夏500g砸碎,加入食醋2500ml内浸泡24h,再加热煮3~4沸,捞出半夏,加入苯甲醇(药量的5%),过滤分装备用。每日2~3次,每次10ml,开水冲服。

(3)地苦胆6g,泡沸水中半小时,每天服1剂,或制成片剂含服。

(4)车参汤:草河车、玄参各10g,桔梗、牛蒡子各6g,甘草5g,薄荷3g。每天1剂,水煎服。

(5)山豆根口服液:由山豆根、黄芩、金银花、连翘、玄参、竹叶、桔梗、甘草等组成,每次3~5ml,每日4次,含口中缓缓咽下。

(6)取鲜威灵仙叶适量,洗净捣烂,取汁,浸透棉条,塞入鼻腔4~6min,患者即流泪、喷嚏,30min后症状可明显减轻,未愈隔4~6h再治。

3.针灸疗法

(1)体针:以合谷、内庭、曲池为主穴,天突、少泽、鱼际为配穴,每次选3~4穴,强刺激泻法,针灸,每日1~2次。

(2)放血疗法:若红肿痛甚者,可取血少许,以泄热邪,在耳轮1、2、3上用三棱针刺入1~2分深,放血1~2滴;或在耳郭背部找出明显的小静脉,用三棱针刺破,放血2~5滴;也可针刺少商、商阳,使其出血1~2滴。

(3)穴位注射:取脾俞、曲池,每穴注射鱼腥草注射液或柴胡注射液1~2ml,可连续注射3~5天。

(4)耳针:可取扁桃体区、咽喉区压痛点埋针。在埋针期间,病人可自行按摩以加强刺激。

4.中医其他疗法

(1)含漱:复方硼砂溶液或生理盐水或大青叶、芦根各30g,煎水含漱,每日3次。

(2)含药:可选用六神丸、铁笛丸、喉症消炎丸及各种喉片。

(3)吹药:可用冰硼散、珠黄散、锡类散等局部吹敷。

(4)雾化吸入:可选用清热解毒之中药制剂超声雾化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