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治疗

四、治疗

1.辨证治疗

(1)饮停胸胁型

主症:胸水量多,胸胁胀痛,转侧及呼吸时疼痛加剧,肋间拘迫,气短息促,舌苔薄白,脉沉弦滑。

治法:攻逐饮邪。

方药:十枣汤(甘遂0.5g、芫花0.3g、大戟0.5g,三味药研末,以10枚大枣煎汤吞服。服法由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利下即减量或停服)。若体质偏弱,不任峻下者可改服葶苈大枣泻肺汤。

(2)气滞血瘀型

主症:多为癌瘤引起的恶性胸腔积液,积液量多且迅速增长,不易消减,症见胸胁刺痛,痛有定处,胸闷干咳,舌暗或有瘀斑,脉弦细。

治法:清热化饮,活血通络。

方药:葶苈大枣泻肺汤合血府逐瘀汤(赤芍15g、川芎12g、桃红10g、红花10g、当归15g、生地黄25g、柴胡10g、枳壳15g、桔梗12g、甘草10g、牛膝15g)。

加减:癌毒盛者可加半枝莲12g、石上柏15g、山慈姑15g,胸痛剧者可加乳香10g、没药10g、三七10g。

(3)饮邪留滞型

主症:多见于结核性胸腔积液或其他细菌感染的胸腔积液,经治疗后积液渐退。症见身热午后为甚,日久不退,咳嗽气短,颧红盗汗,神疲乏力,咽干纳差,舌边尖红,无苔或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热化痰。

方药:清骨散(银柴胡12g、胡黄连12g、秦艽12g、鳖甲10g、地骨皮10g、青蒿15g、知母12g、甘草6g)。

加减:偏气虚加太子参30g、黄芪30g,偏阴虚加麦冬10g、五味子10g、百合15g,胸痛剧加元胡15g、丹参12g,痰多黏稠加桑白皮15g、知母12g、瓜蒌15g、海蛤壳15g,盗汗加煅牡蛎30g、糯稻根20g,咯血痰可加白茅根30、三七12g。

(4)气阴两虚型

主症:见于感染性渗出性胸腔积液后期。症见形体消瘦,气短乏力,胸胁隐痛不舒,干咳痰少,纳呆神疲,舌淡红苔薄白或舌红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或细弱。

治法:清热益气养阴。

方药:生脉散加味(太子参30g、麦冬15g、怀山药30g、五味子15g、黄精15g)。

加减:潮热加鳖甲10g、地骨皮10g,咳嗽加百部12g、贝母10g,胸痛加瓜蒌皮15g、郁金15g,气虚明显者加党参30g、黄芪30g。

2.单验方

(1)白及散(白及、百部、牡蛎、炮穿山甲),每次1~3g,每日3次。

(2)瓜蒌30g、天花粉20g,煎汤口服。

3.中成药

(1)鹤蟾片(仙鹤草、干蟾皮、猫爪草、生半夏、鱼腥草、天冬、人参、葶苈子、浙贝母),每次6片,每日3次。

(2)西黄片(水牛角、牛黄、麝香、乳香、没药),每次1丸,每日1~2次。

(3)大解毒,每次1包,每天3次。

4.针灸治疗 可取合谷、孔最、少商、肺俞、大椎、丰隆,用泻法。每天取1组,10天1个疗程。发热重者可用十宣放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