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治疗

四、治疗

(一)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外寒内饮

症候特点:咳逆喘满不得卧,气短气急,咯痰白稀量多,呈泡沫状,胸部膨满,恶寒,周身酸楚,面色青黯,舌体胖大,舌质暗淡,苔白滑,脉浮紧。

治法:温肺散寒,涤痰降逆。

方药:小青龙汤(麻黄、桂枝、干姜、细辛、半夏、甘草、白芍药、五味子)。

加减:若咳而上气,喉中如有水鸡声,表寒不著者,可用射干麻黄汤。若饮郁化热,烦躁而喘,脉浮,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兼清郁热。

2.痰湿蕴肺

症候特点:咳嗽痰多,色白而稀,咳声重浊,胸满,短气喘息,常伴体倦,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细滑。

治法:化痰降逆。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白芥子、苏子、莱菔子)。

加减:若痰浊壅盛,胸满,气喘难平者,加葶苈子、杏仁;若寒痰较重,痰黏白如泡沫,怕冷,加干姜、细辛;脾虚症候明显加党参、白术。病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汤加减。

3.痰热郁肺

症候特点:咳逆喘息气粗,痰黄或白,黏稠难咯,胸满烦躁,或发热汗出,或微恶寒,溲黄便干,口渴欲饮,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方药:越婢加半夏汤(麻黄、石膏、半夏、生姜、大枣、甘草)。

加减:若痰热内盛,痰胶黏不易咯出,加鱼腥草、黄芩、瓜蒌皮、贝母、海蛤粉以清化痰热,痰热内盛亦可用桑白皮汤。痰热壅结,便秘腹满者,加大黄、风化硝通腑泄热。痰鸣喘息,不能平卧者,加射干、葶苈子。若痰热伤津,口干舌燥,加花粉、知母、麦门冬。

4.痰蒙神窍

症候特点:咳逆喘促日重,咯痰不爽,表情淡漠,嗜睡,甚或意识模糊,谵妄,烦躁不安,昏迷,撮空理线,或抽搐,舌质暗红或淡紫,或紫绛,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滑数。

治法:涤痰开窍。

方药:涤痰汤合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涤痰汤:半夏、橘红、茯苓、甘草、竹茹、枳实、胆南星、石菖蒲、人参、生姜。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清心开窍。

加减:若舌苔白腻而有寒象者,以制南星易胆南星,开窍可用苏合香丸。若痰热内盛,身热,烦躁,谵语,神昏,舌红苔黄者,加黄芩、桑白皮、葶苈子、天竺黄、竹沥。热结大肠,腑气不通者,加大黄、芒硝。若痰热引动肝风而有抽搐者,加钩藤、全蝎、羚羊角粉。唇甲发绀,瘀血明显者,加红花、桃仁、水蛭活血祛瘀。如热伤血络,见皮肤与黏膜出血、咯血、便血色鲜者,加水牛角、生地、丹皮、紫珠草、生大黄等。

5.肺肾气虚

症候特点:呼吸浅短难续,咳声低怯,胸满短气,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如白沫,咯吐不利,心慌,形寒汗出,面色晦暗,舌淡或黯紫,苔白润,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平喘。

方药:补虚汤合参蛤散(黄芪、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半夏、厚朴、陈皮、人参、蛤蚧)。

加减:若肺虚有寒,怕冷,舌质淡,加桂枝、细辛温阳散寒。兼阴伤,低热,舌红苔少,加麦冬、玉竹、知母养阴清热。面唇青紫、舌紫黯者加桃仁、川芎、水蛭活血化瘀。如见面色苍白,冷汗淋漓,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微欲绝等喘脱危象者,急加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补气纳肾,回阳固脱。

6.阳虚水泛

症候特点:喘咳不能平卧,咯痰清稀、面浮、下肢肿,甚或一身悉肿,脘痞腹胀,尿少,心悸,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黯,苔白滑,脉细滑或结代。

治法:温肾健脾,化饮利水。

方药:真武汤合五苓散(附子、茯苓、白术、白芍药、生姜、桂枝、猪苓、泽泻)。

加减:血瘀明显者加红花、赤芍药、泽兰、益母草、北五加皮行瘀利水。水肿势剧,上渍心肺,心悸喘满,倚息不得卧,咳吐白色泡沫痰涎者,加沉香、黑白丑、椒目、葶苈子。

(二)中成药治疗

1.咳喘宁口服液 清热宣肺,止咳平喘。用于痰热郁肺证,每次10ml,每天3次,口服。

2.祛痰止咳颗粒 健脾燥湿,祛痰止咳。适用于痰浊壅肺证,每次2包,每天2次,口服。

3.固本咳喘片 益气固表,健脾补肾。用于脾虚痰盛、肾气不固证,每次4~5片,每天3次,口服。

4.固肾定喘丸 温肾纳气,健脾利水。用于脾肾虚证及肺肾两虚证,每次3g,每天3次,口服。

5.参附注射液 40~6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元阳欲绝。

6.清开灵注射液 40ml加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或用醒脑静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痰蒙神窍证。

(三)古今效验方治疗

1.截喘汤

组成:佛耳草、碧桃干、老鹤草各1.5g,旋覆花、全瓜蒌、姜半夏、防风各10g,五味子6g。

服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除痰镇咳,降气平喘。用于咳嗽痰多,气逆喘促。

2.清肺化痰止咳膏

组成:麻黄、杏仁、甘草、川贝、桔梗各9g,矮地茶15g,鱼腥草20g(后下)。

服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清热化痰平喘。用于痰热郁肺证。

(四)外治

穴位敷贴、穴位注射、穴位埋线、针灸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