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治疗
1.辨证治疗
(1)饮留胸胁
主症:胸胁疼痛,胸闷,气急,胁间胀满,胸廓隆起,咳嗽,呼吸气粗,或咳痰黄稠,身热,口干频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行气化饮,清热祛痰。
方药:五苓散合桑白皮汤加减(桑白皮、川贝母、紫苏子、茯苓、泽泻各15g,黄芩、黄连、栀子、杏仁、制半夏、白术各10g,桂枝5g),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热甚者加石膏(先煎)30g、知母10g,水饮甚者加车前子15g、大腹皮15g,咳黄痰者加鱼腥草、败酱草各30g。
(2)脓毒壅盛
主症:热毒炽盛,寒战,高热,胸胁胀痛,气促,咳嗽少痰或咳脓性痰液,烦渴喜饮,舌红苔干,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排脓。
方药:陈皮、白及、黄芩各10g,甘草5~10g,薏苡仁、葶苈子、川贝母、金荞麦根、牡丹皮各15g。
加减:热甚加黄连、知母各10g,石膏(先煎)20g,痰稠、咳吐不畅者加桑白皮、瓜蒌仁各15g,津伤口渴者加麦冬12g,沙参15g。
(3)气虚津伤
主症:身热下降,低热为主,咳嗽,咳痰减少,全身乏力,气短自汗,口干咽燥,舌红苔少或微黄,脉细数。
治法:益气生津,排脓祛痰。
方药:沙参清肺汤加减(北沙参、桔梗各15g,生黄芪20g,太子参、合欢皮、白及、薏苡仁、冬瓜子、牡丹皮、白薇、赤芍各10g,地骨皮15g,生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津伤明显者加麦冬、石斛各15g,有脓痰者加鱼腥草30g,瓜蒌、苦参各15g。
(4)脾肺气虚
主症:咳嗽,咳痰,痰色白、量少,胸痛,气短而喘,声低气怯,纳少,腹胀,形体消瘦,面色白或萎黄,胸廓下陷,面唇暗紫,舌紫,脉沉细或涩。
治法:健脾益肺,祛瘀散结。
方药:参苓白术散、补肺汤合血府瘀汤加减(党参20g,茯苓、炙黄芪各30g,全瓜蒌15g,白术、薏苡仁、淮山药、扁豆、陈皮、紫苏子、川芎、红花各10g)。
加减:胸痛甚者加延胡索5~10g、广郁金10g,有脓痰者加黄芩、桑白皮各15g,形寒肢冷者加肉桂、干姜各10g。
(5)心肾阳衰
主症:喘促气短,张口抬肩,端坐呼吸不能平卧,心悸怔忡,精神萎靡,嗜睡,小便不利,四肢浮肿,唇甲面色青紫,肢冷,舌淡紫暗,苔白滑,脉沉数。
治法:温肾纳气,振奋心阳。
方药: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制附子、肉桂、山茱萸肉、淮山药、灵磁石、甘草各10g,桂枝、茯苓、白术、杜仲各15g,炙黄芪30g,沉香末1g),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烦躁内热、口干颧红、汗出黏手者可用西洋参2g,五味子、麦冬各10g,以益气养阴固脱。
2.单验方
(1)鱼腥草30g、金银花20g,开水泡服。
(2)瓜蒌30g、天花粉20g,煎汤口服。
3.中成药
(1)银黄胶囊:每服2粒,每日3次。
(2)双黄连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3次。
(3)大解毒:每次1包,每天3次。
4.针灸治疗 可取合谷、孔最、少商、肺俞、大椎、丰隆,用泻法。每天取一组穴位,10天1个疗程。发热重者可十宣放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