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治疗
(一)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风寒袭肺
症候特点:咳嗽声重,咳白色稀痰,常伴鼻塞,流清涕,咽痒,头痛,肢体酸痛,恶寒,发热,无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麻黄、荆芥、杏仁、白前、紫菀、百部、陈皮、桔梗、甘草)。
加减:咽痒甚者,加牛蒡子、蝉蜕祛风止痒;若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者,加半夏、厚朴、茯苓燥湿化痰;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痰黏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解表清里。
2.风热犯肺
症候特点: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痰黏稠或黄稠,咯痰不爽,口渴,咽痛,鼻流黄涕,头痛,恶风,身热。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化痰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桑叶、菊花、薄荷、连翘、杏仁、桔梗、甘草、芦根)。
加减:如肺热内盛加黄芩、知母清肺泄热;咽痛加牛蒡子、射干、山豆根清热利咽;热伤肺津,咽燥口干,加南沙参、天花粉清热生津;痰中带血丝者,加白茅根、生地凉血止血。
3.痰湿蕴肺
症候特点:咳嗽反复发作,咳声重浊,痰多,色白黏腻或稠厚,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白芥子、苏子、莱菔子)。
加减:若痰湿重,痰多黏腻或稠厚,胸闷,脘痞,加苍术、厚朴以增强燥湿化痰之力;若寒痰较重,痰黏白如泡沫,怕冷,加干姜、细辛以温肺化痰;脾虚症候明显加党参、白术以健脾益气。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汤加减以资调理。
4.痰热郁肺证
症候特点: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稠或黄稠,咯吐不爽或痰中带血,胸胁胀满,咳时引痛,或有身热,渴喜冷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方药:清金化痰汤(黄芩、桑白皮、栀子青、贝母、瓜蒌、桔梗、茯苓、陈皮、甘草、麦冬、知母)。
加减:痰热壅盛者加鱼腥草、金荞麦根、冬瓜仁清化痰热;胸满咳逆,痰涌,便秘者,加葶苈子、大黄泻肺通腑以逐痰;痰热伤津者,加北沙参、天冬、花粉养阴生津。
5.肺阴亏耗证
症候特点: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夹血,口干咽燥,颧红,午后潮热,手足心热,盗汗,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方药: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花粉、玉竹、扁豆、甘草、桑叶)。
加减:咳剧加川贝母、杏仁、百部润肺止咳;若肺气不敛,咳而气促,加五味子、诃子以敛肺;潮热,酌加功劳叶、银柴胡、青蒿、鳖甲、地骨皮以清虚热;盗汗,加浮小麦、乌梅以敛汗;咯吐黄痰,加海蛤粉、知母、黄芩清热化痰;痰中带血,加牡丹皮、栀子、藕节清热止血。
6.肺气虚证
症候特点:久咳,咳声低弱,喘促短气,咯痰稀白,神疲,自汗畏风,易感冒,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
治法:补肺益气。
方药:补肺汤合玉屏风散(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熟地、五味子、桑白皮、紫菀、黄芪、防风益气固表)。
加减:若咯痰清稀量较多,胸闷气逆,去桑白皮,加干姜、半夏、陈皮、厚朴温肺化饮。
7.肾虚证
症候特点:喘促日久,气息短促,呼多吸少,动则喘甚;面青唇紫,汗出肢冷,跗肿或干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汗出如油。舌质淡,苔薄或黑润,脉细、沉弱;或舌质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补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五味子)。
加减:阳虚明显者用金匮肾气丸加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温补肾阳。阴虚明显者七味都气丸加麦冬、龟板滋补肾阴。如兼标实,痰浊壅肺,喘咳痰多,气急胸闷,即“上实下虚”,治宜化痰降逆,温肾纳气,用苏子降气汤加减。
(二)中成药治疗
1.川贝枇杷露 清热宣肺,化痰止咳。用于风热犯肺证,每次10ml,每天3次,口服。
2.咳喘宁口服液 清热宣肺,止咳平喘。用于痰热郁肺证,每次10ml,每天3次,口服。
3.祛痰止咳颗粒 健脾燥湿,祛痰止咳。适用于痰浊壅肺证,每次2包,每天2次,口服。
4.固本咳喘片 益气固表,健脾补肾。用于脾虚痰盛、肾气不固证,每次4~5片,每天3次,口服。
5.百令胶囊 补肺肾,益精气。用于肺肾两虚证,每次3~5 粒,每天3 次,口服。
(三)古今效验方治疗
1.六君子汤
组方:人参10g,白术10g,茯苓15g,炙甘草6g,半夏10g,陈皮10g。
服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益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脾虚痰湿证。
2.小青龙汤
组方:麻黄9g,芍药9g,细辛3g,炙甘草6g,半夏9g,干姜3g,桂枝6g,五味子6g。
服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解表散寒,温肺化饮。用于外寒里饮证。
3.清肺止咳方
组方:北沙参9g,炒黄芩9g,天冬9g,麦冬9g,甜杏仁9g,川贝母9g,白人参5g,川百合9g,冬瓜子9g,瓜蒌皮9g。
服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清肺化痰,益气止咳。用于咳嗽痰多,口干自汗。
4.气肿方
组成:五瓜龙30g,太子参30g,白术15g,茯苓15g,甘草5g,苏子10g,莱菔子10g,白芥子10g,鹅管石30g。
服法:水煎服。
功效主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咳喘之缓解期。
(四)外治
1.穴位敷贴
选穴:可取肺俞、脾俞、心俞、肾俞、膈俞、中府、膻中、中脘、气海、关元、足三里、天突、列缺等穴位。常用药物如白芥子、甘遂、细辛、玄胡、苏子等。
操作:将药物研末,加入少许生姜汁调成糊状制成敷贴膏。每次敷贴选6~8个穴位。敷贴时间为每年的三伏天:初伏、中伏、末伏各1次,每次贴敷时间为4~6h,3年为1个疗程。
2.穴位注射
选穴:主穴为肺俞、定喘,配穴为肾俞、丰隆、曲池。
操作:每次选4穴,每穴注射核酪注射液或胎盘注射液1ml,共4ml。每周3次,2周为一个疗程。
3.穴位埋线
选穴:定喘、风门、肺俞、脾俞、肾俞。
操作:常规消毒局部皮肤,用6号注射针针头作套管,28号5cm(1寸半)长的毫针剪去针尖作针芯,将0000号羊肠线0.5~1cm 放入针头内埋入穴位。每10天埋一次,3个月为一疗程。
4.针灸疗法
选穴:肺俞、定喘、膻中、天突。痰热郁肺证加丰隆、合谷、尺泽,痰湿蕴肺证加脾俞、足三里、中脘、丰隆,虚喘证加脾俞、肾俞、膏肓俞、足三里、关元、气海。
操作:实喘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虚喘用补法。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