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治疗

四、治疗

1.辨证论治

(1)脾湿痰阻

主症:气喘胸闷,甚则胸盈仰息,咳吐痰涎,痰多黏腻,咳吐不利,兼见呕恶纳呆,口黏,便溏腹胀,苔白腻,脉滑。

治法:化痰祛湿。

方药:降气化痰汤加减(赭石15g、桑白皮12g、旋覆花12g、竹茹10g、太子参20g、丁香3g、天冬12g、麦冬15g、柿蒂12g、枇杷叶10g、甘草12g)。亦可选用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加减:痰涎壅盛,呼吸困难甚者,可加皂荚10g、草果10g。

(2)肺气亏虚

主症: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劳动则甚,咳声低弱,痰吐清稀,倦怠懒言,怯寒怕冷,四肢欠温或有自汗,舌淡苔薄白,脉虚大或细弱。

治法:补益肺气。

方药:补肺汤加减(人参15g、紫菀10g、黄芪30g、桑白皮12g、法半夏12g、款冬花12g、白果12g、紫苏子12g、五味子10g、麻黄10g、杏仁10g、甘草10g)。

加减:若兼烦热口干、面色潮红、舌质红、脉细数者,为气阴两虚,可选用生脉饮加沙参15g、玉竹15g、百合15g以养阴益气。咳痰黏稠难出者,可加贝母10g。

(3)心阳虚衰

主症:喘促气逆,倚息不能平卧,少痰,心悸,心痛,自汗,形寒,面唇青紫,甚则手足唇鼻青紫晦暗,严重者可伴有面目、肢体水肿、小便量少等症,苔白滑,舌胖而暗,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治法:温阳养心。

方药:回阳救急汤加减(附子10g、党参15g、白术15g、红花10g、干姜10g、桃仁12g、炙甘草10g)。

加减:若出现鼻翼煽动、端坐不能平卧、面青唇紫等危象时,可急用参附汤合黑锡丹以扶阳固脱,亦可用生脉散加味。

2.针灸治疗

(1)以列缺、合谷、肺俞、定喘、太渊、丰隆为主穴。痰多配中脘,胸痛配中府,食少配中脘、脾俞。每次选主穴2~3个,配穴1~2个,用提插补泻法先泻后补,直刺或斜刺,留针20~30min,隔10min捻针1次,每日针治1~2次,2周为1个疗程。

(2)耳穴疗法:取肺、气管、交感、肾上腺、皮质下等穴。喘甚加刺神门,气虚加刺脾、胃,阴虚加刺肾,痰多加刺大肠、耳尖。用毫针刺入,快速捻转,留针15~30min。必要时可埋针24h,每日1次。

(3)灸法:取大椎、肺俞、脾俞、肾俞,每日灸1次,每穴灸3~6壮,1周为1个疗程。

(4)穴位贴敷法:取白芥子21g,元胡21g,细辛15g,甘遂12g。共研细末,用姜汁调糊。取肺俞、心俞、膈俞、华盖等穴,每次每穴敷6~8g药糊,敷后用胶布固定。3天换药1次,3次为1个疗程。

3.中成药

(1)复方鲜竹沥口服液每次30ml,每日早、晚各1次,口服。

(2)复方丹参注射液10~2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

(3)清开灵注射液40~6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10天为1个疗程。

4.单验方

(1)生姜汁、黑砂糖,水煎至沸,每日3次,服时渐渐含咽。

(2)僵蚕、细茶,研为细末,装入胶囊。每服2~4粒。临睡前服,可用于预防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