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病机
中医古代文献没有胸腔积液的病名,但对本病的症状描述早已有之。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阴所至,为积饮”,«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岁太阴在泉……民病饮积心痛。”指出水饮体内输布运化失常,停饮积于胸胁的病症与本病有类似之处。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一书中提及“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又«金匮要略»一书中有“痰饮咳嗽病”专篇,其中“悬饮”为四饮之一,如“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诸病源候论·痰饮诸病候»曰:“悬饮,谓饮水过多留注胁下,令胁下间悬,咳唾引痛,故云悬而未决饮。”«千金方·痰饮第六»有五饮之说:“二曰癖饮,水在两胁下。”以上所说“积饮”“悬饮”“结胸”“癖饮”“水澼”与胸膜腔积液的症状、体征相类似。
胸腔积液在中医属悬饮范畴,是饮证中“四饮”之一,其发病可与下列因素有关。
1.六淫侵袭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皆可侵犯致病。本病以寒湿之邪侵犯尤为常见。寒邪袭肺则肺气不得宣发,饮邪流胁;或湿邪浸渍,困遏脾胃,水湿聚而成饮,饮邪流胁;亦有因感染痨虫所致,此“痨虫”即现代医学所指的结核杆菌,该菌传染力强,往往在初次感染的后期,机体对该菌敏感性高,易产生胸膜腔积液。古人认为“痨虫”内侵,从口、鼻、皮毛而入,首犯肺卫,由表入里致病。
2.饮食不节 平素喜嗜烟酒辛辣或膏粱厚味,则脾胃受损,水湿不化而聚于内,蓄而化热,湿热互结,聚而为饮,流于胸胁。
3.七情所伤 七情之气伤及五脏,使脏腑功能失调易招外邪入侵;七情所伤,气机不畅,脉络受阻,气滞血瘀成癌致病,久则气机失宣,津液偏渗胸胁,聚结成饮。
4.正气不足 素体禀赋不足或劳倦内伤、久病失调,耗伤气血津液,外邪乘虚而入,或肺、脾、肾三脏亏虚,水液失于布化,停而成饮,聚于胸胁。
综上所述,本病之因仍不离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病机有虚有实,本虚是发病基础,标实是发病条件。寒湿热毒为实的一面,属标。肺、脾、肾三脏亏虚,通调、转输、蒸化水液功能失职是其致饮的内在条件。寒湿热毒诸邪内结,气道闭塞,津液停聚不能输布,流于胸中,悬结不散,故出现咳痰、胸痛、气促。本病病位在肺,病因有内外之分,病机为三焦受阻,痰湿、热毒、水饮蕴结,闭阻胸胁。本病为虚实夹杂证,初期多邪实饮盛,中期、后期多邪衰正虚。癌瘤所致的恶性胸液,乃气血痰毒搏结,正虚邪实,不易治愈,甚则出现气促、心悸、发绀之危重症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