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治疗
(一)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热毒蕴肺
症候特点:病起发热,或热退后咳嗽、少痰,气短乏力,伴皮肤干燥,心烦口渴,小便黄少,大便干,舌红、苔黄,脉细数。
治则:清热解毒,润肺止咳。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沙参麦冬汤(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北沙参、麦冬、桑叶、甘草、玉竹、天花粉、生扁豆)。
加减:痰多黄者加桑白皮、瓜蒌壳(仁)、浙贝;咽干口渴者加沙参、花粉、玉竹、百合养阴生津。
2.燥热伤肺,肺阴亏损
症候特点:胸闷气短,呼吸急促,动则加重,干咳少痰,甚则痰中带血,口干渴,咽干鼻燥,皮毛干枯,形体消瘦,大便秘结,舌红苔少,脉细虚数。
治则:养阴清热,润肺生津。
方药:清燥救肺汤加减(石膏、桑叶、麦冬、火麻仁、阿胶、枇杷叶、杏仁、人参、甘草)。
加减:燥热盛,酌加知母、天花粉、鱼腥草,以清热润燥;阴液伤,加天冬、石斛、玉竹、玄参,以润肺养阴,或选用百合固金汤加减。
3.痰浊阻肺证
症候特点:胸闷气短,动则加重,咳嗽,咯痰不爽,头晕,不思饮食,舌质暗红,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则: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方药:二陈汤加减(陈皮、半夏、茯苓、甘草)。
加减:不发热而胸闷重,加郁金以理气解郁。痰浊壅盛者,加葶苈子、皂荚;脾虚者,加四君子汤;痰黄者,加桑白皮、黄芩。气喘加三子养亲汤。
4.瘀血阻络
症候特点:咳嗽、咳痰、胸闷、胸痛,伴见有痰中带血,口唇紫暗,舌质暗或有瘀斑,苔薄,脉细涩。
治则:活血化瘀,化痰行气。
方药:血府逐瘀汤(生地黄、桃仁、红花、当归、甘草、赤芍药、桔梗、枳壳、柴胡、川芎、牛膝)。
加减:咯血者加藕节、三七;郁滞化热伤阴者,加沙参、花粉、生地、知母;食少、乏力、气短者,加党参、黄芪、白术。肝气郁结明显者加柴胡疏肝散。
5.肺气虚证
症候特点:咳嗽,咳痰,气喘,动则喘甚,伴乏力,少气懒言,纳呆,消瘦,自汗,怕风,易感冒,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则:补益肺气。
方药:玉屏风加味(黄芪、防风、白术)。
加减:阳虚肺中虚冷者,加附子、干姜;气阴两虚者,用生脉散、沙参、玉竹;自汗怕风明显者,加桂枝、白芍药、生姜、大枣。
6.肺肾阴虚
症候特点:咳嗽,干咳为主,或痰黏、痰中带血丝,气短,伴见形体消瘦,体倦乏力,手足心热,自汗或盗汗,舌质红少苔,剥苔或光苔,脉细数或细弱。
治则:益气养阴,润肺止咳。
方药:生脉饮加六味地黄丸(人参、麦冬、五味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
加减:咯鲜血者,加紫草、藕节、三七、田七;盗汗自汗重者,加煅龙骨、煅牡蛎、浮小麦;大便溏烂者,加薏苡仁、扁豆、木香、砂仁;气阴两伤重者,用黄芪鳖甲散。
7.肺肾气虚
症候特点:咳嗽、胸闷气喘,动则喘甚,伴乏力,易出汗,易感冒,腰膝酸软,耳鸣,面色晦暗,舌淡白或有齿痕,或有瘀斑,苔薄白,脉沉细。
治则:补益肺肾,活血通络。
方药:补肺汤合七味都气丸(人参、黄芪、熟地、五味子、紫菀、桑白皮、山茱萸、茯苓、丹皮、泽泻)。
加减:肾气虚及阳者,加巴戟天、淫羊藿;夹瘀者,加莪术、三棱、红景天。
8.肺肾两虚,阴阳俱损证
症候特点:喘促不得接续,动则加重,口干咽干,心悸乏力,肢肿,唇甲紫暗,头晕目眩,舌质干红,脉沉细,或浮大无根。
治则:补肺益肾,纳气定喘。
方药:生脉饮合六味地黄丸加减,或金匮肾气丸(人参、麦冬、五味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附子、桂枝)。
加减:偏阳虚,配用参蛤散以温补肾阳;偏阴虚,配用七味都气丸以滋阴纳气。
(二)中成药治疗
1.生脉片 益气,养阴生津,适用于气阴两虚证。每次8片,每天3次,口服。
2.血府逐瘀口服液 活血祛瘀,用于血瘀肺痿证。每次6片,每天2次,口服。
3.复方血栓通软胶囊 活血祛瘀,益气养阴,适用于血瘀并气阴两虚证。每次1粒,每天3次,口服。
4.百合固金颗粒 养阴润肺,化痰止咳,适用于肺肾阴虚证。每次9g,每天3次,口服。
(三)古今效验方治疗
1.治肺痿方
组方:水蛭、当归、桃仁、陈皮、半夏、白果、党参各10g,丹参30g,炙甘草6g。
服法:水煎服。
功效:瘀血肺痿者。
2.肺间质纤维化验方
组方:熟地黄24g,山萸肉、麦门冬、白果、苏子、三棱各12g,北沙参20g。
服法:水煎服,1个月为1个疗程,依据病情轻重程度可服2~3个疗程。
功效:肺肾阴虚型。
3.花斛玉合汤
组方:黄芪、白术、天门冬、石斛、枸杞子、苏子、瓜蒌、巴戟天各15g,女贞子、山萸肉各20g,玉竹、山药、百合各25g,太子参、沙参、麦门冬各30g,五味子10g。
服法:水煎服。
功效:气阴两虚型。
(四)外治
1.针灸疗法
选穴:肺俞、太渊、尺泽。
操作:肺阴虚者,加膏肓(用平补平泻法);肝火灼肺者,加行间(用泻法);肾虚者,加太溪(用补法);脾虚者,加阴陵泉(用补法);瘀血者,加膈俞、血海(用平补平泻法)。每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
2.穴位埋线
选穴:定喘、风门、肺俞、脾俞、肾俞。
操作: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可用6号注射针针头作套管,28号5cm(1寸半)长的毫针剪去针尖作针芯,将0000号羊肠线0.5~1cm 放入针头内埋入穴位。每10天埋1次,3个月为1个疗程。
3.穴位注射
选穴:大椎、足三里、肺俞。
操作:穴位定位后,用一次性5ml注射器套5号针头,抽取核酪注射液5ml,在穴位局部行常规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肺俞穴斜刺,足三里和大椎穴直刺),达到一定深度后产生得气感应,回抽针筒无回血,便可将药液注入,每穴注入1ml。每周2次,连用3个月。
4.穴位敷贴
选穴:与穴位埋线相同。
操作:白芥子、延胡索各20g,甘遂、细辛、半夏各10g,共为末,加麝香0.5g,和匀,在夏季三伏天和冬季三九寒,分3次,用姜汁调,选穴后用酒精擦去皮肤油脂,将药物置于穴位上,用胶布固定,4~6小时弃之,每10日敷1次,若患者不能耐受,则提前去药。敷贴后有水疱,可用烫伤油外涂;若水疱过大,则到医院处理,勿自行将水疱刺破。
5.推拿疗法
按压:用指端按压尺泽、列缺、合谷、膻中、丰隆等穴位各20~30次,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