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治疗
1.辨证治疗
(1)风寒咳嗽
主症:咳嗽频作,咳痰稀白,鼻塞流清涕,咽痒,头身酸痛,恶寒发热无汗,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祛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止嗽散加味(桔梗15g、荆芥12g、百部15g、陈皮6g、甘草6g、前胡12g、紫苏叶15g、白前15g、半夏10g、细辛3g)。
(2)风热咳嗽
主症:发热重,恶寒轻,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稠涕,咳嗽,咽红或烦热口渴,舌尖红少津,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桑菊饮(金银花20g、连翘15g、桔梗12g、薄荷12g、牛蒡子10g、芦根30g、竹叶10g、荆芥15g、前胡12g、桑叶15g、杏仁10g、甘草6g)。
(3)风燥伤肺
症候特点:喉痒干咳,连声作呛,咽喉干痛,唇鼻干燥,无痰或痰少而黏连成丝,不易咯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口干,初起或伴鼻塞、头痛、微寒、身热等表证,舌质红干而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则: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方药:桑杏汤加减(桑叶、薄荷、豆豉、杏仁、前胡、牛蒡子、南沙参、浙贝母、天花粉、梨皮、芦根)。
加减:津伤较甚,干咳,咳痰不多,舌干红少苔加麦冬、北沙参;热重不恶寒,心烦口渴加石膏、知母、黑山栀;肺络受损,痰中带血加白茅根。
(4)凉燥伤肺
症候特点:干咳少痰或无痰,咽痒,咽干鼻燥,兼有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而干,脉浮数。
治则:温润清肺,止咳化痰。
方药:杏苏散加减(紫苏、杏仁、前胡、紫菀、款冬花、百部、甘草)。
加减:恶寒甚、无汗加荆芥、防风。
(5)暑湿袭表
主症:多发于夏季,恶寒发热,或热势不扬,无汗或有汗,头昏沉重,鼻塞流涕,胸闷乏力,舌苔薄腻,脉濡数。
治法:祛暑解表除湿。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味(金银花20g、扁豆花15g、厚朴15g、香薷12g、连翘15g、藿香10g、佩兰10g、竹茹10g、滑石15g、甘草6g)。
2.单验方
(1)金银花30g,泡服。
(2)锦灯笼10枚,金沸草12g,水煎服。
(3)燥咳用梨一个,去皮、心,切开,中心放蜂蜜1小勺,蒸10分钟,吃梨喝汤,可润肺清肺。
3.中成药
(1)通宣理肺丸:每次1丸,每日3次。
(2)急支糖浆:每次20ml,每日2~3次。小儿酌减。
(3)棕色合剂:每次10ml,每日2~3次。
4.针灸治疗 可取合谷、风府、肺俞、曲池等穴,用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