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治疗
1.辨证治疗
(1)肺阴亏虚
主症:咽中不适、微痛、灼热、干痒;咽部充血呈暗红色,喉底可见散在增生的淋巴颗粒,或互相融合成片状如帘珠;干咳少痰或无痰,手足心热,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生津,清肺利咽。
方药:养阴清肺汤加减(麦冬15g、玄参15g、白芍12g、薄荷10g、生地黄20g、牡丹皮12g、浙贝母15g、桑白皮15g、桔梗12g、天花粉15g、甘草6g)。
加减:咽痛重者加赤芍15g,有痰者加半夏10g、紫苏子10g,咳嗽重者加杏仁10g、前胡12g、五味子10g,同时重用甘草。
(2)肾阴亏虚
主症:咽微痛,咽干,灼热感,吞咽不利;咽部暗红,喉底干燥、萎缩或有淋巴滤泡增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心烦失眠,舌质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滋阴补肾,降火利咽。
方药: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15g、熟地黄15g、山茱萸12g、泽泻10g、黄柏10g、怀山药30g、茯苓15g、牡丹皮12g、甘草10g)。
(3)脾肾阳虚
主症:咽喉微痛,不适,干渴不思饮,或喜热汤;咽内不红不肿,或略带淡红色;语声低微,精神不振,小便清长,大便溏薄,纳谷不香,手足欠温,腰酸腿软,舌质淡,苔白滑,脉沉细弱。
治法:温补脾肾,引火归原。
方药:肾气丸加减(熟地黄20g、怀山药30g、山茱萸12g、茯苓12g、牡丹皮12g、泽泻12g、熟附片10g、肉桂10g、甘草10g)。
(4)痰火郁结
主症:咽喉异物感,痰黏着感,或微痛,易恶心作呕,痰黏稠带黄,检查可见咽部色暗红,黏膜肥厚,咽后壁滤泡增多,甚至融合成块,咽侧索肥厚,并伴口臭,小便黄,大便干结,舌质偏红,苔黄厚,脉滑数。
治法:化痰散结,清热利咽。
方药:贝母瓜蒌散加减(贝母10g、瓜蒌皮15g、天竺黄10g、桔梗12g、牛蒡子10g、僵蚕10g、法半夏12g、黄芩6g、甘草6g)。
2.单验方
(1)咽喉茶:金银花、麦冬各15g,杭菊、桔梗各10g,木蝴蝶、粉甘草各3g,胖大海3枚。以上为1日量。用时置茶缸中,冲开水代茶频饮,10日为1个疗程。用于慢性咽炎,咽部干痛者尤为适宜。
(2)金果饮:生地黄15g、玄参18g、麦冬15g、藏青果10g、胖大海10g、南沙参10g、太子参15g、陈皮10g、薄荷6g,水煎服,1日1剂,10剂为1个疗程。适于慢性咽炎之肺阴亏虚型。
(3)新六味片:由生地黄、山药、女贞子、茯苓、泽泻、牡丹皮等量组成。每次5片(1片0.5g),每日3次。适用于肺肾阴虚者。
(4)润肺:1号南沙参、桔梗、炙紫菀、款冬花、光杏仁、枇杷叶、炙百部、生甘草各10g,麦冬15g。7剂为1个疗程。治疗慢性咽炎所致刺激性咳嗽。
(5)温阳利咽汤:熟附片、山茱萸肉、茯苓、牡丹皮、泽泻、淫羊藿、炒僵蚕各9g,肉桂2g,生地黄12g。水煎服。用于治疗肾阳亏虚型慢性咽炎。
(6)咽炎乐:制半夏(砸碎)500g,食醋2500ml。先将半夏浸入食醋内24h,再煮三四沸后,取出半夏,加入苯甲醇(药量的0.5%),过滤,分装100ml瓶内备用;每次服10ml(加白开水适量),日服2~3次。对肺肾阴虚及肺脾气虚之慢性咽炎有效。
3.针灸治疗 选用以足少阴肾经、手太阴肺经等经脉为主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并配合内服药。常用穴位有合谷、内关、足三里、曲池、肺俞等,每次选3~4个穴位,每日1次,留针10~20min,用补法。
4.中医其他疗法
(1)外敷:附子适量捣烂,用食醋调成糊状,敷于涌泉穴,外以小块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此法适用于阴虚阳浮之喉痹者。
(2)含漱:以金银花、连翘、薄荷、甘草煎汤漱口,有清热解毒、防治邪毒侵袭和滞留咽喉的作用。
(3)吹喉:漱口后用冰硼散吹喉,每日3~4次,有清热止痛、消肿利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