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1)症状:与哮喘相关的症状有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痰等。典型表现是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严重者被迫采取坐位或呈端坐呼吸,干咳或咳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出现发绀等。哮喘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经数小时至数天,用支气管扩张药缓解或自行缓解。早期或轻症患者多数以发作性咳嗽和胸闷为主要表现,这些表现缺乏特征性。哮喘的发病特征是:①发作性。当遇到诱发因素时呈发作性加重。②时间节律性:常在夜间及凌晨发作或加重。③季节性:常在秋冬季节发作或加重。④可逆性:平喘药通常能够缓解症状,可见明显的缓解期。认识这些特征,有利于哮喘的诊断与鉴别。
(2)体检:缓解期可无异常体征。发作期胸廓膨隆,叩诊呈过清音,多数有广泛的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延长。严重哮喘发作时常有呼吸费力、大汗淋漓、发绀、胸腹反常运动、心率增快、奇脉等体征。
(3)辅助检查
①血液常规检查:发作时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但多数不明显,如并发感染可有白细胞增高,分类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②痰液检查:涂片在显微镜下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可见嗜酸性粒细胞退化形成的尖棱结晶(Charcort Leyden结晶体)、黏液栓(Curschmann螺旋)和透明的哮喘珠(Laennec珠)。如合并呼吸道细菌感染,痰涂片革兰染色、细胞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有助于病原菌的诊断及指导治疗。
③肺功能检查:缓解期肺通气功能多数在正常范围。哮喘发作时,由于呼气流速受限,表现为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1秒率(FEV1/FVC%)、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R)、呼出50%与75%肺活量时的最大呼气流量(MEF50%与MEF 75%)以及呼气峰值流量(PEFR)均减少。可见用力肺活量减少、残气量增加、功能残气量和肺总量增加,残气量占肺总量百分比增高。经过治疗后可逐渐恢复。
④血气分析:哮喘严重发作时可见缺氧,PaO2 和SaO2 降低,由于过度通气可使PaCO2 下降,pH 上升,表现为呼吸性碱中毒。如重症哮喘,病情进一步发展,气道阻塞严重,可有缺氧及CO2 潴留,PaCO2 上升,表现为呼吸性酸中毒。如缺氧明显,可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⑤胸部X 射线检查:早期在哮喘发作时可见两肺透亮度增加,呈过度充气状态;在缓解期多无明显异常。如并发呼吸道感染,可见肺纹理增加及炎症性浸润阴影。同时要注意肺不张、气胸或纵隔气肿等并发症的存在。
⑥特异性过敏原的检测:可用放射性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测定特异性IgE,过敏性哮喘患者血清IgE 可较正常人高2~6倍。在缓解期可做皮肤过敏试验判断相关的过敏原,但应防止发生过敏反应。
2.诊断要点
(1)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和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
(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3)用平喘药能明显缓解症状,或上述症状可自行缓解。
(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5)症状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和体征),应按具体情况选择下列检查,下列三项中至少应有一项阳性,结合平喘治疗能明显缓解症状和改善肺功能,可以确定诊断。
①支气管激发试验:指采用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刺激,观察气道反应的程度,以判明气道反应高低的方法。通常以组胺或醋甲胆碱吸入试验最常用且敏感性最高。吸入组胺累积量≤7.8μmol或醋甲胆碱浓度≤8mg,肺通气功能(FEV1)下降>20%者为气道高反应性,是支持支气管哮喘的有力证据,一般适用于通气功能在正常预计值的60%或60%以上的患者。
②支气管舒张剂试验:吸入试验和2周强化平喘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的使用前后肺通气功能比较:对已存在气道阻塞、通气功能在正常预计值的60%以下者,测定吸入砂丁胺醇气雾剂0.2mg,15min或强化平喘治疗后,如口服强的松20~40mg/d,2周)的肺通气功能(FEV1)的变化,改善>15%以上者,且绝对值增加≥200ml为阳性,结合临床可以确诊。
③支气管哮喘运动激发试验:正常值试验不出现阳性反应。运动诱发的支气管哮喘,典型病例是在运动6~10min、停止运动后2~15min出现阳性反应,支气管痉挛最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