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与诊断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症状 起病急骤,畏寒、高热,咳嗽、咳痰。早期为黏液或黏液脓性痰,量不多,高热,可达39~40℃以上,炎症波及局部胸膜可引起胸痛、气促、出汗、乏力、胃纳差等。病变范围较大,可出现气急。当脓肿形成与支气管通连,则咳出大量脓臭痰,提示为厌氧菌感染,故痰带腥臭味。脓痰咳出后体温有所下降。部分患者可出现咯血。

血源性肺脓肿多见畏寒、发热,咳嗽与咳痰较吸入性肺脓肿轻。多先有原发病灶引起的畏寒、高热等全身脓毒血症症状,经数日至2周才出现肺部症状,如咳嗽、咳痰等,通常痰量不多,极少咯血,臭痰少有。可在其他脏器发现脓肿,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

病情迁延不愈,一般病程超过3个月以上,有慢性咳嗽、咳脓痰、反复咯血、继发感染和不规则发热等,常呈贫血、消瘦,出现杵状指。

2.体检 病变部位叩诊浊音,呼吸音降低,有湿性啰音,慢性肺脓肿者可见消瘦、贫血、杵状指。

3.辅助检查 依据口腔手术、昏迷呕吐、异物吸入,急性发作的畏寒、高热、咳嗽和咳大量脓臭痰等病史,结合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肺野大片浓密炎性阴影中有脓腔及液平面的X 射线征象,可作出诊断。血、痰培养,有助于作出病原诊断。有皮肤创伤感染、疖、痈等化脓性病灶,发热不退,并有咳嗽、咳痰等症状,胸部X 射线检查显示两肺多发性小脓肿,可诊断为血源性肺脓肿。

(1)周围血象血液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显著增加,可达(20~30)×109/L,中性粒细胞在80%~90%以上,核明显左移。慢性肺脓肿患者白细胞稍升高或无明显改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

(2)痰液涂片革兰染色检查、痰液培养包括厌氧菌培养和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痰做厌氧菌培养,可查出厌氧菌,但也常伴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常为混合感染,有助于确定病原体和选择有效的抗生素。血源性肺脓肿患者血培养可发现致病菌。

(3)吸入性肺脓肿在早期化脓性炎症阶段,其典型的X 射线征象为大片浓密模糊炎性浸润阴影,边缘不清,分布在一个或数个肺段,在肺组织坏死、脓肿形成后,大片浓密炎性阴影中出现圆形透亮区及液平面,周围炎症浸润,经治疗炎症逐渐吸收,脓腔缩小而至消失,最后残留纤维条索状阴影。慢性肺脓肿脓腔壁增厚,内壁不规则,有时呈多房性,周围伴纤维组织增生,并有程度不等的肺叶收缩,胸膜增厚。纵隔向患侧移位。侧位X 射线检查,可明确脓肿在肺脏中的部位及其范围大小,有助于作体位引流或外科治疗。血源性肺脓肿在一肺或两肺边缘部有多发的散在小片状炎症阴影或边缘较整齐的球形病灶,其中可见脓腔及液平面,炎症吸收后可呈现局灶性纤维化或小气囊。并发脓胸者,患侧胸部呈大片浓密阴影,若伴发气胸则可见液平面。胸部CT 扫描多呈类圆形的厚壁脓腔,脓腔内可有液平面出现,脓腔内壁常表现为不规则状,周围有模糊炎性阴影,利于发现体积较小的脓肿和葡萄球菌肺炎引起的肺气囊腔,有助于体位引流和外科手术治疗。

(4)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和病原学诊断,并可用于治疗;可以明确出血、扩张或阻塞部位。如见到异物可摘除,使引流恢复通畅。若疑为肿瘤,可作病理标本,亦可借助纤维支气管镜防污染毛刷采样细菌培养以及吸引脓液和病变部注入抗生素,促进支气管引流和脓腔的愈合。

4.诊断要点

(1)根据龋齿、齿槽溢脓、扁桃体炎等口腔化脓性病灶或口腔手术、昏迷、全身麻醉、异物吸入等病史,以及急性发作的畏寒、高热、咳嗽和咳大量脓臭痰,结合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肺野大片浓密炎性阴影中有脓腔及液平面的X射线征象,可作出诊断。

(2)有皮肤创伤感染、疖病等化脓性病灶,发热不退,并有咳嗽、咳痰等症状,胸部X 射线检查显示两肺多发性小脓肿,可诊断为血源性肺脓肿。

(3)病原检查有助于明确病致病菌,指导抗菌药物的选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是病因学诊断的有效手段;血液的细菌培养及胸部X 射线检查对排除血源性肺脓肿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