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肺水肿临床表现,除原发病症状、体征外,早期可见胸闷、气短、焦虑、心悸、端坐呼吸。开始肺部啰音不多,伴轻度低氧血症,此期为“间质性肺水肿”阶段;诊治不及时,则发展为严重呼吸困难,可见强迫端坐呼吸、发绀、苍白、冷汗、剧咳、大量泡沫或粉色泡沫痰,密集肺底水泡音,且随体位而变化,变化快、分布广泛,严重低氧血症,后期合并休克、呼吸衰竭,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以致死亡,此期为“肺泡性肺水肿”阶段。由此可见,间质性肺水肿和肺泡性肺水肿只是疾病发展的两个连贯的阶段,心源性肺水肿及非心源性肺水肿均可出现,或混合存在于同一病人的不同部位。
(1)症状:肺水肿患者开始常有胸闷紧束感,咳嗽,闻及哮鸣音,咳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发绀。二尖瓣狭窄患者,左肺动脉扩张压迫喉返神经时可见声音嘶哑,焦躁不安。当水肿液进入肺泡及远端气道时,出现忧虑不安、面色苍白、发绀、出汗、呼吸迫促、咳粉红色泡沫痰,两肺底可闻及湿啰音。
(2)体检可见强迫体位、端坐呼吸、精神紧张、不安、大汗、面色苍白、呼吸深快。肺部听诊:早期可于两肺底听到细小湿啰音并可随体位的改变而变化。如进一步发展,两肺满布大、中水泡音,有时可伴有哮鸣音。晚期可出现休克。由于小气管受水肿液压迫,或因黏膜水肿可闻及哮鸣音或干啰音。心源性肺水肿除上述体征外,还可出现左心室增大、心动过速、舒张期奔马律、心尖区收缩期或舒张期杂音,以及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
(3)辅助检查
①X 射线检查:间质性肺水肿X 射线胸片示肺血管纹理模糊,肺门阴影不清,肺小叶间隔加宽,两侧下肺野肋膈角区可见横行走向与胸膜垂直的KerleyB 线。有时可见在肺上野的KerleyA 线,呈弧形斜向肺门,较KerleyB线为长。可伴胸膜反应、少量胸腔积液。
肺泡性肺水肿主要表现为腺泡状增密阴影,并相互融合成不规则模糊阴影,弥漫分布成局限于一裂或一叶,或两肺内侧近肺门处出现密度均匀的融合阴影,有时呈蝴蝶状。
②胸部X 射线检查: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可以观察肺水肿的分布区域,可用于床旁检测,灵敏度不高,当肺水量增加30%以上时X 射线才出现异常阴影。胸部CT 检查可用于定量诊断。
③胸部CT 和MRI:胸部CT 可用于定量诊断,可根据信号强弱确定肺的含水量,而且血管中流动的液体几乎不显影,从而可区分肺充血和肺间质性水肿。但两者费用昂贵,不适于常规应用。
④血气分析,动脉血气分析早期为低氧、低混合性酸中毒。
⑤肺功能检查:间质性肺水肿和肺泡性肺水肿均致肺容量减少,故有潮气量及肺活量减少、功能残气量减低,但有呼气时间稍延长、弥散障碍等改变。
⑥放射性核素检查:血流灌注肺扫描和雾化吸入肺扫描,观察二清蛋白的廓清率,较无肺水肿者降低。亦有用TC 人血球蛋白微囊或In 运铁蛋白进行灌注肺扫描,由于肺血管通透性增高,使标记蛋白向血管外扩散,从血管中丢失而在肺间质中聚集,故在胸壁外测定r射线强度,就可有效测定血管蛋白通过量,此法尤其适用于渗透性肺水肿。
⑦心导管检查:应用漂浮心导管测定肺动脉压力,正常肺动脉平均压力为1.33~2.4kPa,肺动脉平均收缩压为2.1~4.0kPa,肺动脉平均舒张压为0.67~2kPa,肺动脉平均楔压为0.67~1.6kPa,当肺动脉楔压高于2.67kPa表示有肺水肿存在。本病由于肺间质积液致肺血流阻力增加和肺水肿引起的低氧血症,故肺动脉压也常增高。心导管检查有助于心源性肺水肿和非心源性肺水肿的鉴别。心源性肺水肿者肺楔压大于1.6kPa,肺动脉舒张压与肺楔压差小于0.67kPa;非心源肺水肿者肺楔压常低于1.6kPa,肺动脉舒张压与肺楔压差大于0.67kPa。
2.诊断要点 根据病史、症状、体征或X 射线所见可进行诊断。
(1)临床表现:这是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但其灵敏度很低。有人认为肺血管外液必须增加600%时临床才出现异常表现及体征。
(2)胸部X 射线检查:当肺水量增加30%以上时X 射线才出现异常阴影。胸部CT 检查可用于定量诊断。
(3)核磁共振成像术:可根据核磁共振成像术信号强弱确定肺的含水量,而且血管中流动的液体几乎不显影,从而可区分出肺充血和肺间质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