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感知的发展

第二节 幼儿感知的发展

基本概念

1.认知:人们通过心理活动获得知识的过程,简言之,认知就是认识和知识。 认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知识是这个过程的结果。

2.习惯化:当一种刺激反复出现时,刺激产生的反应会逐渐减弱。

3.去习惯化:当儿童感知到一个新刺激且它不同于已习惯化了的刺激时,就会作出新的强烈反应,原来的习惯化就终止了。

4.感觉:单一的内外刺激,作用在人的感觉器官上而引起的心理反应。

5.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6.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的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的量的临界值。

7.感觉适应: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

8.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得感受器发生变化,分为同时对比和相继对比。

9.内部感觉:由机体内部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机体自身状态的感觉。

10.运动觉:反映身体各部分运动和位置的感觉。

11.平衡觉:反映头部位置和身体平衡状态的感觉。

12.机体觉:机体内部器官受到刺激时产生的感觉。

13.外部感觉:由机体以外的客观刺激引起、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

14.肤觉:刺激作用于皮肤引起的各种各样的感觉。

15.触觉:皮肤受到机械刺激而引起的感觉。

16.温觉:皮肤对外界温度的感觉。

17.痛觉:皮肤对伤害性刺激的感觉。

18.前庭觉:当我们的身体加速运动时,淋巴液的晃动能引起对身体平衡和运动的感觉。

19.嗅觉:鼻腔里的嗅细胞对散发在空气中的气体刺激引起的反应。

20.味觉:口腔里的味蕾对溶解于水的物质刺激的反应。

21.听觉:特定范围内的声波刺激耳膜后产生的反应。

22.视觉:以眼睛为感觉器官,辨别外界物体明暗、颜色等特性的感觉。 可见光对视网膜的刺激产生视觉。

23.视敏度:从一定距离处感知两个临近点的能力,俗称视力。

24.颜色视觉:区别颜色细致差别的能力,又称为辨色力。

25.色盲:颜色视觉异常的现象。

26.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27.自我效能感:对自己的行动与某种结果之间联系的理解。

28.感觉剥夺:有机体与外界环境刺激处于高度隔绝的特殊状态。

29.感觉轰炸:向儿童提供过多、过强、过杂、过长时间的感觉刺激,造成儿童感觉疲劳和抑制的不良情形。

30.知觉:人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上的内外刺激的整体反映。

31.知觉的选择性:作用于人的客观事物是纷繁多样的,但人不可能对客观事物全部清楚地感知到,只能根据需要选择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的特性。

3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但是人并不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33.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的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词把它们表示出来的特性。

3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了的时候,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35.视知觉:更进一步地从眼球接收器官接收到视觉刺激后,一路传导到大脑接收和辨识的过程。

36.听知觉:大脑对耳朵听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并与过去的经验整合,从而产生知觉(声音的位置、意义、发展等)的过程。

37.物体知觉:对物的知觉。

38.空间知觉:事物的空间特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形状、大小、方位、远近和立体等知觉。

39.方位知觉:对上下、左右和前后位置的感知。

40.形状知觉:以视觉为主的,包括动觉、触觉在内的复合感知。

41.大小知觉:头脑对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在量方面变化的反应。

42.深度知觉:对自身与物体之间的距离的感知。

43.时间知觉:人脑对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性和延续性的反映。

44.运动知觉:人脑对物体的位置移动及其速度的知觉。

45.错觉: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歪曲的知觉。

46.社会知觉: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和人际关系知觉。

47.对他人的知觉:通过一个人的言语、行动来认识其整体的知觉。

48.自我知觉:一个人自己对自己的认识。

49.人际关系知觉:人与人交往时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

50.可知度:知觉行为的可行程度。

51.观察: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

52.观察力: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知觉能力。

53.实物直观:通过观察实物与标本、演示性实验、教学性参观等方式,为知识的领会、理解提供感性材料。

54.教具直观:也叫模像直观,指通过模型、仪器、图片、幻灯等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而提供感性材料的方式。

55.言语直观:通过语言(书面和口头)的生动具体描述,鲜明形象的比喻,合乎情理的夸张,恰当的语气、音调和音量等形式,提供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知识要点

一、认知的概述

1.儿童认知发展研究的新进展。

2.认知研究的新方法: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二、感觉的概述

1.感觉的作用:感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端,是维持正常心理活动的重要保障。

2.感觉器官的发展遵循的顺序是:肤觉→前庭觉→嗅觉、味觉→听觉→视觉。 每一类特殊的感觉,都是特定的感觉器官接受特定的刺激,传送到中枢神经系统后产生的反应。

三、知觉的概述

1.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2.我们通常是以知觉的形式来反映事物,单纯的感觉只是实验室里的研究对象。

四、感觉与知觉的关系

1.区别:感觉是对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整体(事物全貌)的反映。

2.联系:

(1)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2)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

(3)人总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很少有孤立的感觉。

五、感知觉的属性

1.感觉和知觉都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

2.感觉和知觉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3.感觉和知觉是人类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是一切信息加工的资料来源,是认识活动的开端。

六、感知觉的分类

1.感觉的种类。

2.知觉的种类。

3.视知觉的功能:①空间知觉;②差异辨别;③背景辨别;④视觉填充;⑤对象再认。

七、感知觉的规律

1.感觉的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2)感觉的适应。

(3)感觉的对比。

(4)联觉现象。

2.知觉的规律。

(1)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八、幼儿期感觉和知觉发展特点

1.儿童感觉和知觉的早期发展。

续表

续表

2.幼儿感觉和知觉的发展。

续表

九、多通道感知与自我效能感

十、感觉剥夺与感觉轰炸

十一、幼儿观察力的发展和培养

1.幼儿观察力的发展:

(1)观察方法的发展。

(2)观察目的性的发展。

(3)观察时长的发展。

(4)观察细致性的发展。

(5)观察概括性的发展。

2.幼儿观察力的培养:

(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

(3)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

十二、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实物直观。

2.教具直观。

3.言语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