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夯实基础】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D 4.D 5.C 6.A 7.C 8.A 9.D 10.B 11.A 12.C 13.D
14.A 15.B 16.C 17.A 18.B 19.D 20.C
二、填空题
1.1879 冯特 2.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
3.认知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4.个性(个性心理)
5.3~6 岁 6.高尔顿
7.华生 8.顺序性 阶段性
9.长期观察 定期观察 10.全面观察 重点观察
11.群体观察 个体观察 12.参与性观察 非参与性观察
13.直接观察 间接观察 14.结构性观察 非结构性观察
15.验证型观察 探索型观察 16.实验法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四、名词解释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学科门类。
心理现象:简称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幼儿心理学:主要研究对象是3~6 岁儿童,是研究人在婴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
年龄特征:某一特定年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遍、最典型的本质心理特征。
实验法: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事先拟订周密的计划,把与研究者无关的因素控制起来,让被研究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引发出某种行为,从而研究一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方法。
五、简答题
1.答:(1)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具有个人主体的特点;(2)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现实的反映;(3)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4)心理的主观能动性,在婴幼儿身上,表现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 他们在大脑里保存着人类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基本行为模式。
2.答:主要研究对象是3~6 岁儿童,是研究人在婴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
3.答:(1)幼儿心理学为幼儿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2)幼儿心理学为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医疗和保健提供必要的知识,有助于宣传普及优生优育的先进理念,维护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有利于评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诊断和治疗儿童心理方面的疾病;(3)幼儿心理学对一切与儿童有关的领域和项目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熟能生巧】
一、单项选择题
1.D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人的心理现象,而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共同构成了心理现象,所以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2.B 认知过程是基础,情感过程是动力,意志过程具有调控作用。
3.B “情人眼里出西施”,即为在喜欢、在乎自己的人眼里自己会更漂亮,喜欢、在乎都属于个人态度。
4.A 基因为遗传决定的。
5.A 自上而下、粗细动作到精细动作发展反映了方向性和顺序性。
6.B 自然实验法是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儿童被试某些心理活动并进行研究的方法。 本题中教师组织集体游戏并由此研究幼儿,教师组织便是实验者创设了条件,集体游戏属于实际生活情境,所以这个为自然实验法。
7.C 成长档案属于作品,属于作品分析法。
8.B 研究对象多,时间要求急,并且都是为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问题具有共性,问卷法最适合。
9.D 不同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状况、速度和水平等方面的差别反映了幼儿心理具有个别差异。
10.A 中国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在《训蒙大意》中说,儿童的天性是爱游戏、爱活动的。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随着社会实践的需要和科研的发展,心理学形成了许多分支,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而幼儿心理学则是属于发展心理学的分支,也属于心理学。
2.ABC 个性包括三个系统,分别为个性倾向性系统、自我意识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3.ABC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 情绪属于情感过程。
4.ABD 婴幼儿期统称为学前期,出生后一个月到6 岁,8 个月、2 岁、4 岁的个体都属于该范围。
5.ABD 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包括受遗传的影响、受环境的影响、受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影响。
6.CD 学前儿童的发展分阶段同时相联系,反映了阶段性和连续性。 方向性是指从上至下,不平衡性是指速度有快有慢,题中并没有提到。
7.CD 1 班班长直接参加1 班活动,属于参与性观察;1 班班长观察2 班出勤率是以旁观者身份观察2 班的,属于非参与性观察。
8.ABCD 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和作品分析法四种。
三、判断题
1.√ 心理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所以心理是一种反映。
2.√ 人脑是心理产生的器官,人脑死亡,缺乏产生心理的器官,肯定不会产生心理。
3.√ 心理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因此人对外部事物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是带着主观色彩的。
4.√ 喜欢集体或单独活动,大胆或羞怯都属于儿童不同性格或气质导致的,而性格和气质都属于个性。
5.×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并不是为了了解对象在想什么。
6.× 根据科学儿童观的内涵,儿童并不是成人的缩小版,他们的身心具有独特的发展途径和规律。
7.√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0~6 岁的个体,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为从出生到死亡的个体,所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了幼儿心理的研究对象。
8.× 各个年龄阶段是相互连续的,同时又是相互区别的,一个时期紧接着另一个时期,旧的阶段被新的阶段代替,如此循环反复,螺旋向上发展。
9.× 学习幼儿心理学既能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又有利于评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诊断和治疗儿童心理方面的疾病,因此既有理论作用,又有实践作用,不能不学。
10.√ 观察法不需要幼儿配合,方便幼儿教师对幼儿进行观察,在幼儿园里最常用也最实用。
四、简答题
1.题干中核心问题为心理的基本特性,我们在第一章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的概述中进行过学习。该题为简答题,所以进行简要回答,逐条答出关键内容即可。
答:(1)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2.题干中核心问题为研究幼儿心理方法的分类,我们在第一章第三节研究幼儿心理的方法中进行过学习,并且该题为简答题,所以进行简要回答。
答:(1)研究幼儿心理的方法分为两大类,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
(2)实证研究法又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
(3)观察法按不同的维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具体类型:①从时间上分,可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②从范围上分,可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③从规模上分,可分为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④从观察者的参与程度上分,可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⑤从工具使用情况上分,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⑥从设计程度上分,可分为结构性观察和非结构性观察;⑦从观察目的上分,可分为验证型观察和探索性观察。
(4)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和作品分析法四种。
(5)实验法主要有两种,即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
3.题干中核心问题为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我们在第一章第二节幼儿心理学概述中进行过学习,并且该题为简答题,所以进行简要回答。
答:(1)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2)幼儿心理的年龄特征;(3)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4)幼儿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五、论述题
题干中核心问题为影响心理发展因素,我们在第一章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的概述中进行过学习,主要有三个因素:遗传与生理成熟,环境,遗传和生理成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该题为论述题,按论述题的方式作答。 论述题的答题方式为:先对题目中的核心概念进行解释,惯题后再提出论点、需要在每个具体因素下进行详细阐述,提供论据,论据要具合理性和有效性,还要举例说明(一般一道论述题最少举一例)。
答:心理发展是指人在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积极的心理变化。 影响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有:
1.遗传和生理成熟:(1)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例如:遗传性先愚症儿童心理发展就很困难。(2)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 (3)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心理发展,脑的成熟是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 例如:脑瘫儿的脑因为受伤使其脑成熟落后或难成熟,导致其心理发展落后于同龄人。 (4)成熟学说代表人物格塞尔认为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基因的成熟。
2.环境:(1)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2)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3)环境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如孟母三迁的典故就是一个例证;(4)行为主义者代表华生提出了“教育万能论”,他认为个体心理发展取决于环境。
3.遗传和生理成熟与环境相互作用:(1)环境影响着遗传物质的作用和生理成熟;(2)遗传素质及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3)发生认识论提出者皮亚杰认为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包括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并且决定因素为平衡化。
六、材料分析题
该题为材料分析题,材料分析题的答题方式为:①问什么答什么。 根据题目要求来分析作答。 ②要有分析过程。 将材料中的某一句关键原话引用出来后说出提示了什么,再将跟问题有关的提示都分析完。 ③最后说出结论。
问题一,幼儿A 喜欢小狗,所以他看到小狗产生的心理反应是高兴,幼儿B 害怕小狗,所以他看到小狗产生的心理反应是害怕并急忙后退,由于两个幼儿对小狗的态度不同,所以产生了不同的心理反应。 因此,经过分析材料得出:产生不同心理反应的主要原因为个人态度。
问题二,不同个体面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心理反应的原因主要是个体对事物的反应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这道题其实为“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个知识点我们在第一章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的概述中进行过学习,共计有四点。
答:问题一:材料中“幼儿A 特别喜欢小狗,幼儿B 特别害怕小狗”,表明两幼儿对小狗有不一样的个人态度。 “幼儿C 带一只小狗到学校来玩,幼儿A 看到后马上高高高兴地去抱小狗,幼儿B 却急忙后退,并大声地哭起来”说明当幼儿A、幼儿B 见到小狗时的情绪反应、行为都不相同,这是受到他们各自对小狗的主观态度的影响的结果。 幼儿A 和幼儿B 产生了不同的心理反应的原因就是因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具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问题二:不同个体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心理反应主要是受个人主体的影响,具体为以下四个因素:(1)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具有个人主体的特点;(2)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现实的反映;(3)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4)心理的主观能动性,在婴幼儿身上,表现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 他们在大脑里保存着人脑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基本行为模式。
【能力提升】
一、论述题
1.题干中核心问题为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我们在第一章第二节幼儿心理学概述中进行过学习。其主要有三个特点: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该题为论述题,按照论述题的方式作答。
答:心理发展是人在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积极的心理变化,也是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有:
(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正常情况下,幼儿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能逆向发展,按由低级向高级、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比如个体动作遵循由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发展。
(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幼儿心理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都会形成一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这些不同阶段既是相互连续的,又是相互区别的。 一个时期接着一个时期,新的阶段代替旧的阶段,不能跨越,也不能倒退。 比如个体的发展经历了胎儿期,其次是新生儿期,再次是乳儿期等。
(3)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幼儿心理各个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不同,整个心理变化速度也不同,如存在关键期等。
2.题干中核心问题为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在第一章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的概述中进行过学习。 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受个人态度的影响,受个人经验的影响,对行为具有调节和支配作用,婴幼儿大脑里保存着遗传下来的基本行为模式。 该题为论述题,按照论述题的方式作答。
答:心理又称心理现象,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具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比如两个幼儿一个喜欢吃鸡蛋,一个讨厌吃鸡蛋,当午餐是鸡蛋羹时,喜欢鸡蛋的孩子就会产生高兴的心理反应,讨厌鸡蛋的孩子就会产生悲伤的心理反应。
(2)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现实的反映。 比如幼儿A 从小家里养小狗,和小狗很亲密,幼儿B 被小狗咬过,幼儿A 看到小狗就会产生想亲近的心理,幼儿B 看到小狗就会产生想逃跑的心理。
(3)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 比如喜欢小狗的幼儿看到小狗,喜欢这种心理反应会促使幼儿做出抱小狗的行为,而害怕小狗的幼儿看到小狗,害怕这种心理反应会促使幼儿做出远离小狗的行为。
(4)心理的主观能动性,在婴幼儿身上,表现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 他们在大脑里保存着人脑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基本行为模式。 比如婴儿能分辨动物和非动物,能分辨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体,这些都是先天遗传下来的。
二、材料分析题
1.3~6 岁是学前儿童词汇量增长较快阶段,6 岁学前儿童的词汇量是3 岁学前儿童的词汇量的三四倍,是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发展的关键期体现了发展在各个阶段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
2.题干中核心问题为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我们在第一章第二节幼儿心理学概述中进行过学习。其主要有三个特点: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该题中还有一个补充条件,除了材料表现出来的以外,还有哪些其他特点? 根据第1 题答案,我们知道材料反映了第三个特点即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因此本题答案为其他两个特点: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该题又为分析题,所以需要进行简要分析阐述。
3.题干中核心观点提出发展在各个阶段不平衡,具有关键期,所以在回答时首先要正确认识各个阶段发展的不平衡性,其次要利用关键期促进学前儿童的发展。
答:(1)材料中提到“1 岁以前学前儿童的词汇量几乎为零,只会一些简单的发音”,“1 岁半到3 岁词汇量仍然较少”,“3 岁到6 岁是学前儿童词汇增长较快的阶段,6 岁词汇量是3 岁词汇量的三四倍”,反映出学前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词汇的发展速度是不一样的,有慢有快;3~6 岁是学前儿童词汇发展的关键期,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具有关键期,说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的特点。
(2)①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正常情况下,幼儿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按由低级向高级、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
②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幼儿心理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都会形成一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这些不同阶段既是相互连续的,又是相互区别的。 一个时期接着一个时期,新的阶段代替旧的阶段,不能跨越,也不能倒退。
(3)言之有理即可。
【检测题】
检测一
一、单项选择题
1.B 幼儿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3~6 岁的儿童,是研究人在婴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
2.C 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共同组织成一个统一的心理过程。 其中,认知过程是基础,情感过程是动力,意志过程具有调控作用。
3.B 人脑包括三部分,第二部分位于头颅内部的中间位置,称为间脑和新小脑。
4.A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5.C 我们通常把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反映,没有这些环境就没有反映的对象和内容,心理也就无从产生,比较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6.C 1879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7.B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8.B 17 世纪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儿童的心理最初只是一块白板,它的变化取决于后天的学习和经验。
9.C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分为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其中实证研究法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0.B 实证研究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有计划、有控制的观察,实验法也是实证研究中最严密、最客观的方法。
二、名词解释
心理现象:简称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年龄特征:某一特定年龄阶段中最稳定、最普遍、最典型的本质心理特征。
三、判断题
1.× 镜子反映镜像是原原本本的,事物是什么样,镜子反映出来就是什么样,而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却是主观能动的,主体不同,对同一个事物也许也会作出不同的反映。
2.× 1879 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3.× 幼儿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是小于发展心理学的,两个学科并不等同。
4.× 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1882 年,德国心理学家普莱尔写成了《儿童心理》一书。
5.× 我们通常把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的心理就是人脑对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反映,没有这些环境就没有反映的对象和内容,心理也就无从产生。 比较而言,社会环境对人类心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6.√ 本题主要考核内容为心理的概念以及基础性质。 心理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其中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7.× 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心理学将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心理学将心理过程划分为三类:认知过程(又称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包括三个系统,分别为个性倾向性系统、自我意识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8.√ 心理是指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因此心理是一种反映,即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印象,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9.× 喜怒哀惧是情绪,属于情感过程。
10.√ 该题主要考核个性的概念。 心理学把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称为个性。
11.× 用标准化的测量作为工具属于测量法。 测量法使用的工具是标准化的测量,这种测量是不能随意编写的。 问卷法所使用的工具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随意改编和编写的。
12.× 自然实验法是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对儿童进行研究,所以并不需要借助专门的实验仪器,实验室实验法需要借助专门的实验仪器。
13.× 调查法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测验法和作品分析法四种。
14.√ 大脑的主要机能是接收、分析、综合、储存和发布各种信息。
15.√ 心理的主观能动性,在婴幼儿身上,表现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 他们在大脑里保存着人脑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基本行为模式。
四、简答题
1.题干中核心问题为心理的实质,我们在第一章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的概述中进行过学习,并且该题为简答题,所以进行简要回答。
答:(1)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2)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3)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2.题干中核心问题为幼儿心理学的概念,我们在第一章第二节幼儿心理学概述中进行过学习,并且该题为简答题,所以进行简要回答。
答:幼儿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3~6 岁的儿童,是研究人在婴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
3.题干中核心问题为心理现象包括哪些内容,即心理现象的分类,第一章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的概述中进行过学习,并且该题为简答题,所以进行简要回答。
答:(1)心理现象,简称心理,心理学将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2)心理学将心理过程划分为三类:认知过程(又称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3)个性包括三个系统,分别为个性倾向性系统、自我意识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4.题干中核心问题为学习幼儿心理学的作用,即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我们在第一章第二节幼儿心理学概述中进行过学习,并且该题为简答题,所以进行简要回答。
答:(1)认识教育对象,培养科学儿童观;(2)探索婴幼儿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5.题干中核心问题为心理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在第一章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的概述中进行过学习,并且该题为简答题,所以进行简要回答。
答:(1)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具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2)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现实的反映。 (3)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 (4)心理的主观能动性,在婴幼儿身上,表现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 他们在大脑里保存着人脑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基本行为模式。
五、论述题
1.题干中核心问题为影响心理发展因素,我们在第一章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的概述中进行过学习。其主要有三个因素:遗传与生理成熟,环境,遗传和生理成熟与环境相互作用。 该题为论述题,按照论述题的方式作答。
答:心理发展是人在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积极的心理变化,也是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
(1)遗传和生理成熟:①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②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提供了最初的可能性;③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心理发展;④成熟学说代表人物格塞尔认为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基因的成熟。
(2)环境:①环境主要指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作用;②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③环境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④行为主义者代表华生提出了“教育万能论”,他认为个体心理发展取决于环境。
(3)遗传和生理成熟与环境相互作用:①环境影响着遗传物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②遗传素质及生理发展制约着环境对个体心理的影响;③认识发生论提出者皮亚杰认为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包括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并且决定因素为平衡化。
2.题干中核心问题为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我们在第一章第二节幼儿心理学概述中进行过学习。其主要有三个特点: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该题为论述题,按照论述题的方式进行答题。
答:心理发展是人在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积极的心理变化,也是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有:
(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正常情况下,幼儿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按由低级向高级、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比如个体动作遵循由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发展。
(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幼儿心理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都会形成一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这些不同阶段既是相互连续的,又是相互区别的。 一个时期接着一个时期,新的阶段代替旧的阶段,不能跨越,也不能倒退。 比如个体的发展经历了胎儿期,其次是新生儿期,再次是乳儿期等。
(3)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幼儿心理各个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不相同,整个心理变化速度也不同,如存在关键期等。
六、案例分析
1.材料中提到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儿童,其发展的速度、优势领域、最终发展水平都可能不同,这主要是强调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儿童之间存在差异,主要反映的是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2.回答该题时,关键点有三个:一是正确认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不盲目与别人家孩子进行攀比;二是在引导学前儿童发展时要顺应、尊重儿童自身的发展规律;三是在尊重学前儿童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前提下,尽量引导学前儿童,促进他的发展。
答:(1)材料中提出不同儿童“发展的速度、优势领域和最终发展水平等都有可能不相同”反映了不同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具有个体差异的,因此说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
(2)言之有理即可。
检测二
一、单项选择题
1.A 幼儿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3~6 岁的儿童,题干中只有5 岁个体属于该范围。
2.C 认知过程是基础,情感过程是动力,意志过程具有调控作用,幼儿在最不喜欢的语言课上为了得到小红花,调节和控制了自己的行为,反映了意志过程的调控作用。
3.A 以前被蛇咬过,十年都怕和蛇相似的绳子,以前发生过的事影响现在个体对客观事物的心理反应,以前发生的事属于个人经验。
4.B 教育万能论认为人的发展是由教育决定的,跟先天遗传没有关系,教育属于环境因素。
5.A 儿童体内各大系统成熟有固定顺序,反映了发展具有顺序性,符合答案的只有A。
6.B “陌生情境实验”是研究者让幼儿离开母亲,观察幼儿在妈妈离开后在陌生情境里的表现,以及幼儿在妈妈回来后的表现,以此分析幼儿的依恋类型。 该实验符合自然实验法,即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有玩具、有其他同伴的自然环境),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让母亲离开),以引起儿童被试某些心理活动并进行研究的方法。
7.C 涂鸦、图画属于作品,利用幼儿的作品进行分析属于作品分析法。
8.B 问卷法可以同时给多人使用,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资料,并且问卷中的问题事先经过了设计,便于统计得出结论。
9.B 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儿童是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的,儿童教育要顺应自然,不能催熟,不应体罚,教育要注意个别差异。
10.A 从规模上分,观察法分为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 群体观察指观察对象为一群人,个体观察指观察对象为一个人,题干中提出观察对象是一组儿童,属于一群人,因此属于群体观察。
二、名词解释
幼儿心理学:主要研究对象是3 ~6 岁的儿童,是研究人在婴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
科学儿童观:现代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儿童是人类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 儿童并不是成人的缩小版,他们的身心具有独特的发展途径和规律。 幼儿期对儿童乃至人的一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不可忽视和不可替代的价值。 他们既稚嫩,又充满生机,我们要充分认识幼儿期的特点,由衷地尊重幼儿。
三、判断题
1.√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其主观能动性就反映在人对事物的反映受个体的影响,个体对该事物的态度、经验等不同,产生的反应也会不同。
2.√ 心理的物质基础,指的就是心理产生的器官。 教材明确指出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所以心理(心理现象)的物质就是人脑。
3.× 大脑是最重要的心理器官,大脑分左右两半球,分别管理着身体相对的那一半,大脑两半球的机能是不对称的。
4.√ 幼儿早(前)期是从1 岁至3 岁,学前期是从出生后第一个月至6 岁,因此幼儿早期也属于学前期。
5.× 从时间研究上取向,把研究分为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
6.× 幼儿的智力和个性的测量都属于专业性很强的测量,需要使用专业的测量工具,测得结果有效性才会更高,如果使用可以随意编写的问卷,测量结果误差非常大,借助专业测量工具的研究方法属于测量法。
7.√ 抽样调查也是研究方法中很重要的方法,正确的抽样对节约研究时间有很大作用。
8.√ 幼儿很缜密或粗心,很温和或比较暴躁都是由于儿童不同性格或气质导致的,而性格和气质都属于个性。
9.√ 心理过程不仅表现在人们的物质活动中,也表现在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活动中。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如家庭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都充满着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认识、情感和意志过程又属于心理过程。
10.√ 该题主要考核心理主观能动性在婴幼儿身上的表现,在婴幼儿身上,表现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 他们在大脑里保存着人脑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基本行为模式。
11.× 幼儿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3~6 岁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从出生到死亡,因此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比幼儿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大。
12.√ 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学前儿童从受精卵到出生、成熟,各个年龄阶段是相互连续的,同时又是相互区别的,一个时期紧接着另一个时期,旧的阶段被新的阶段代替,如此循环反复,螺旋向上发展。
13.√ 幼儿教师要正确地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必须了解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幼儿心理学为幼儿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是幼儿教师必须学习的。
14.× 观察法从时间上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长期观察更全面,更能正确了解幼儿。
15.√ 心理产生的条件有三个:产生心理的器官——健康的人脑,产生心理的源泉——客观现实,客观现实作用于适宜的器官上。 “狼孩”虽然拥有产生心理的前两个条件,但是缺乏第三个,因为人的社会生活没有作用在他的人脑上,所以他不能产生正常的心理。
四、多项选择题
1.ABCD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共同构成了心理现象,就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过程又分为认知过程(又称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2.ABD 喜、怒、哀是情绪,属于情感过程,记忆是认知,属于认知过程。
3.BD 幼儿期是从3 岁至6 岁,选项中只有BD 符合。
4.CD 幼儿心理的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都会形成一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这些不同阶段既是相互连续的,又是相互区别的。 一个时期接着一个时期,新的阶段代替旧的阶段,不能跨越,也不能倒退,这反映了幼儿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五、简答题
1.题干中核心问题为观察法的类型,我们在第一章第三节研究幼儿心理学的方法中进行过学习,并且该题为简答题,所以进行简要回答。
答:按不同的维度,观察法分为以下几种具体类型:
(1)从时间上分,可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2)从范围上分,可分为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
(3)从规模上分,可分为群体观察和个体观察;(4)从观察者的参与程度上分,可分为参与性观察和非参与性观察;(5)从工具使用情况上分,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6)从设计程度上分,可分为结构性观察和非结构性观察;(7)从观察目的上分,可分为验证型观察和探索型观察。
2.题干中核心问题为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我们在第一章第二节幼儿心理学概述中进行过学习,并且该题为简答题,所以进行简要回答。
答:(1)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2)幼儿心理的年龄特征;(3)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4)幼儿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
3.题干中核心问题为实验室实验法研究幼儿心理的优缺点,我们在第一章第三节研究幼儿心理学的方法中进行过学习,并且该题为简答题,所以进行简要回答。
答:(1)优点:能够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器探测一些不易观察到的情况,取得有价值的科学资料;(2)缺点:带有很明显的人为性质,儿童往往意识到正在接受实验,有可能干扰结果的客观性,具有局限性。
六、论述题
1.题干中核心问题为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在第一章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的概述中进行过学习。 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受个人态度的影响,受个人经验的影响,对行为具有调节和支配作用,婴幼儿大脑里保存着遗传下来的基本行为模式。 该题为论述题,按照论述题的方式答题。
答:心理又称心理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具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比如两个幼儿一个喜欢吃鸡蛋,一个讨厌吃鸡蛋,当午餐是鸡蛋羹时,喜欢鸡蛋的孩子就会产生高兴的心理反应,讨厌鸡蛋的孩子就会产生悲伤的心理反应。
(2)个人的经验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对现实的反映。 比如幼儿A 从小家里养小狗,和小狗很亲密,幼儿B 被小狗咬过,幼儿A 看到小狗后就会产生想亲近的心理,幼儿B 看到小狗就会产生想逃跑的心理。
(3)心理的主观能动性还表现在对个人行为的调节和支配上。 比如喜欢小狗的幼儿看到小狗,喜欢这种心理反应会促使幼儿做出去抱小狗的行为,而害怕小狗的幼儿看到小狗,害怕这种心理反应会促使幼儿做出远离小狗的行为。
(4)心理的主观能动性,在婴幼儿身上,表现为儿童来到这个世界,大脑并不是一张白纸。 他们在大脑里保存着人脑进化过程中遗传下来的基本行为模式。 比如婴儿能分辨动物和非动物,能分辨有生命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这些都是先天遗传下来的。
2.题干中核心问题为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我们在第一章第二节幼儿心理学概述中进行过学习。其主要有三个特点: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该题为论述题,按照论述题的方式答题。
答:心理发展是人在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积极的心理变化,也是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有:
(1)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正常情况下,幼儿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按由低级向高级、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比如个体动作遵循由上而下、由中心向边缘发展。
(2)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幼儿心理的发展在各个不同年龄阶段都会形成一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这些不同阶段既是相互连续的,又是相互区别的。 一个时期接着一个时期,新的阶段代替旧的阶段,不能跨越,也不能倒退。 比如个体的发展经历了胎儿期,其次是新生儿期,再次是乳儿期等。
(3)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幼儿心理各个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不相同,整个心理变化速度也不同,如存在关键期等。
七、案例分析
1.我们在学习第一章第二节幼儿心理学概述时,学习了幼儿心理学的意义,幼儿心理学不但能够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还能在教育实践中指导我们,是非常有必要学习的。
2.由于第一题的答案为有必要学习幼儿心理学,所以该题则为学习幼儿心理学为什么有必要。 从第一题分析中我们知道学习幼儿心理学有必要是因为学习幼儿心理学对我们有好处、有意义,所以该题其实为学习幼儿心理学的意义。 该题我们在第一章第二节幼儿心理学概述中进行过学习,正确回答即可。
3.于案例中提到琪琪认为幼儿心理学过于理论,所以所提建议必须改变这个过于理论的现状,可以增加视频、图片、活动、案例等,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
答:(1)学习幼儿心理学可以为幼儿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有助于维护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有利于评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在了解幼儿心理的前提下才能正确制订教育目标,才能科学教育引导幼儿,因此学习幼儿心理学是有必要的。
(2)学习幼儿心理学非常有必要,因为学习幼儿心理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①认识教育对象,培养科学儿童观:幼儿心理学的学习还有具体的作用,如为幼儿教育提供心理学依据,为儿童心理健康、儿童医疗和保健提供必要的知识,有助于宣传普及优生优育的先进理念,维护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有利于评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诊断和治疗儿童心理方面的疾病,对其他行业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②探索婴幼儿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充实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体系,促进心理科学的发展。
3.言之有理即可。
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1.C 遗传提供发展人类心理的最基本的自然物质前提,题干中的双胞胎虽然生活的环境不一样,但是智商测试分数很接近,说明遗传对智商的影响较大。
2.B 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适当控制条件并结合教育教学工作,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而进行心理研究的方法。 题干中的表述符合自然实验法。
3.B 根据作品来评价幼儿的发展,属于作品分析法。 “以作品为依据,具有客观性”是作品分析法的特点之一,题干中教师对幼儿评价以“幼儿的图画”为依据,正是作品分析法特点的体现。
4.C 题干中表述的研究方法属于观察法,即通过感官或辅助仪器(研究者的感官),有目的、有计划地(目的是了解幼儿同伴交往特点)对自然状态下发生的现象或行为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考察、记录、分析(深入幼儿所在的班级,详细记录其交往过程的语言和动作等),从而获取事实材料的研究方法。
5.D 科学儿童观中指出,儿童并不是成人的缩小版,他们的身心具有独特的发展途径和规律,因此适合幼儿发展的内涵主要是指适合幼儿发展规律与特点。
6.答:(1)观察法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其言语、表情和行为,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
(2)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最基本方法,因为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有突出的外显性,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 同时,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进行,可以比较真实地得到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资料。
(3)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 而了解幼儿的兴趣、发展水平需要教师细致、耐心的观察。 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4)同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平时观察所获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是评价的重要依据。 因此,观察对教师了解幼儿、尊重幼儿、促进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