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练习(一)

综合练习(一)

一、填空题

1.客观现实 2.主观能动

3.普莱尔 4.视觉

5.自我效能感 6.先快后慢

7.思维 8.啼哭

9.社会 10.气质

二、单项选择题

1.D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而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2.B 抓关键字“闻”,诗句表示的是进入一间放置兰花的屋子,久了就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反映了嗅觉的适应。

3.D 儿童的方位知觉发展规律是3 岁辨别上下,4 岁辨别前后,5 岁辨别自己为中心的左右,6 ~7岁是左右概念发展最快的阶段。

4.C 同学是先前已经认识的,再一次见到属于再认。

5.B 儿童想象发生的时间是2 岁左右,此时他们的笑点很低,最容易根据想象发出笑声。

6.D 情绪情感的概念。

7.C “破涕为笑”表示眼泪还挂在脸上马上又能笑,反映儿童的情绪的不稳定性。

8.C 幼儿认为颜色鲜艳的衣服最好看,最美,是他们的美感激发的现象。

9.B “狗狗”表示的是一个词语,叠词,所以是单词句。

10.B 幼儿3~4 岁已经能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音。

11.A 幼儿期的主导活动是游戏,幼儿园的教育也以游戏为主,幼儿的交往也在游戏中进行。

12.D 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是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道德发展主要表现为道德认识、道德行为、道德评价等方面的发展。 道德行为其实就是亲社会行为。

13.A 幼儿对母亲的离开和到来表现出较少的关心和紧张,持无所谓的态度,属于回避型依恋。

14.B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表示的是个性具有个别性,每个人的个性都不尽相同。

15.A 性别稳定性表示性别不随年龄、情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16.B 见多血质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每种气质类型都具有优点和缺点。

17.D 格塞尔的成熟学说强调“成熟”的自然规律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18.C 皮亚杰“三山实验”证明了幼儿的自我中心性,幼儿不能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

三、判断题

1.√ 心理发展是离不开社会生活的,否则就如狼孩一样,心理得不到正常发展。

2.×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并不是像镜子反映的镜像一样。

3.× 方位知觉是对上下、左右、前后位置的感知。

4.√ 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与其他心理过程结合在一起。

5.× 考察感觉与知觉的关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感觉是单一内外刺激作用在感觉器官上引起的反映,知觉是人对作用在感觉器官上的内外刺激的整体反映。

6.× 视敏度是从一定距离感知两个临近点的能力,新生儿的视敏度只有成人的10%,直到2 岁,视敏度才接近成人,故年龄越大,视力越好。

7.× 幼儿在3 岁左右还不能辨别前后,4 岁左右才能辨别前后。

8.× 肤觉的性别差异表现为女孩比男孩更敏感。

9.× 记忆恢复现象指幼儿学习1~2 天后回忆的成绩要比刚学习后回忆的成绩好,是幼儿的一种特殊的遗忘曲线,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不一致。

10.√ 原句选自王振宇主编《幼儿心理学》(第二版)第81 页。 人脑的属性是物质的,而思维的属性是意识的,思维是由人脑产生的,故思维是人脑的机能。

11.× “告状”是由道德感激发的行为。

12.× 恐惧属于消极情感,但其作用不完全是消极的,适度的恐惧能提高应激能力,抑制冲动念头和危险动作。

13.× 幼儿教师的情绪管理任务,不仅包括消除幼儿的消极情绪,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同时还要帮助幼儿学会认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

14.√ 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构成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条件,也构成了儿童心理发展本身的内容。 离开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儿童社会化就无法正常进行。

15.× 儿童词汇的掌握一般先掌握实词,实词中先掌握名词,再掌握动词,再掌握形容词和其他实词。

16.× 儿童道德发展在10 岁以前处于他律阶段。 所谓他律,就是按外在的、主要是成人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10 岁以后进入自律道德阶段,根据自身内在的主观价值标准进行道德判断,皮亚杰认为,只有达到这种水平,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

17.√ 自尊过强属于社会认知存在偏差,自我高度膨胀后遭受挫折很脆弱,某一行为不被他人理解便会因气愤而攻击他人。

18.× 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类型的特征都具有优缺点。

19.√ “禀性难移”指气质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发生改变。

20.√ 婴幼儿期(出生~5、6 岁)是性格形成的最重要阶段,此阶段,家庭的影响是最重要的。

四、名词解释

幼儿心理学:主要研究对象是3~6 岁儿童,是研究婴幼儿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趋势的学科。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

积极词汇:儿童既能理解又能使用的词称为积极词汇。

五、简答题

1.此题的核心问题是影响幼儿无意识记的因素,这在第二章第三节幼儿记忆的发展中学过,主要有两方面因素,即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内部因素包括需要、兴趣、性格、能力等,外部因素包括客观的环境和教育等因素。 此题是简答题,答出要点即可。

答:影响儿童无意识记的因素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是材料必须直观、生动、鲜明;内部因素主要与幼儿的兴趣、情绪状态、态度有关,也与幼儿的智力水平和活动方式有关。 其中情绪状态是影响幼儿无意识记的关键因素。

2.此题的核心问题是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在第四章第二节幼儿意志的发展中学习过,主要从道德认知、道德行为和道德评价等方面的特征作答。

答: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是具体性;他律—自律;情绪性;模仿性。

(1)具体性。 由于幼儿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制约了他们的道德发展,他们关于行为的认识是具体的、特殊的、情境性的,只能根据人们行为的表面现象和某些外部特点以及行为的直接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2)他律—自律。 幼儿期的道德判断是按成人的标准和态度进行的,他律占主导地位,到了幼儿晚期,一些自律道德开始萌芽,但主要还是按外在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3)情绪性。 幼儿的道德行为常受到情绪的影响,他们对道德行为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个体情绪的满足程度。

(4)模仿性。 通过对榜样行为的模仿,幼儿学到良好的或不良的道德行为方式,即社会环境中的道德原型对幼儿的道德发展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3.此题问的是自我意识包括哪些方面,也就是需要回答自我意识的内容。 为了让答案更完整,应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作答。

答: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包括物质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

六、案例分析题

社会行为分为两种,一种是亲社会行为,另一种是攻击性行为。 小青为抢夺玩具与小朋友发生冲突,甚至拳打脚踢。 这些行为带有明显的攻击性,属于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应从自身和环境两方面来分析。 对待攻击性行为要有正确的观点和认识,不要以暴制暴。

答:(1)小青的行为属于攻击性行为。

(2)影响攻击性行为的因素:儿童的教养环境、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交流及文化的影响、电子游戏机的强化作用等。

(3)攻击性行为是一种心理压力的爆发,也是一种自我防御手段。 对攻击性行为要有正确的观点和全面的认识,攻击性具有两重性,不要用粗暴的方式压抑儿童的攻击性,而是寻找原因,及时疏导、化解儿童的心理压力,帮助儿童社会化过程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