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练习(六)
(总分:100 分 时间:90 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共20 题,每题2 分,共40 分)
1.看同一部电影,不同人的感受和看法却不一样,这说明了( )。
A.心理的整体性 B.心理的客观真实性
C.心理的社会性 D.心理的主观能动性
2.吉布森为了检测婴儿的( ),设计和实施了“视觉悬崖”实验。
A.形状知觉 B.深度知觉 C.方位知觉 D.大小知觉
3.幼儿在进行故事表演时,头脑里保持着有关角色的形象,按角色形象的行为特征进行游戏。 这反映出了幼儿的( )。
A.直觉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演绎推理
4.5 岁儿童注意集中的时间约为( )。
A.5 分钟 B.10 分钟 C.15 分钟 D.20 分钟
5.( )是指在识记后的某段时间,对材料的回忆量比刚学习时的回忆量有所提高的现象。
A.记忆潜伏想象 B.记忆恢复现象
C.记忆扩张现象 D.记忆提取现象
6.人在喜悦时音调高昂、语调夸张、语速较快,这是( )。
A.面部表情 B.体势表情 C.外在表情 D.言语表情
7.以下不属于记忆的过程的是( )。
A.识记 B.回忆 C.再认 D.强化
8.不属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的是( )。
A.骂人 B.合作 C.分享 D.助人
9.幼儿开始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的年龄是( )。
A.4 岁 B.7 岁 C.3 岁 D.5 岁
10.小班幼儿的情绪动因处于主要为满足生理需要向主要为满足( )的过渡阶段。
A.安全性需要 B.自我需要
C.社会性需要 D.美感需要
11.幼儿看到桌上有个橘子时,所说的话直接体现“知觉”活动的是( )。
A.“真甜” B.“我要吃”
C.“这是什么” D.“这儿有个橘子”
12.幼儿看到动画片中的“坏人”,常常会咬牙切齿,想要去帮助里面的好人。 这说明了幼儿情绪的( )。
A.稳定性 B.冲动性 C.内隐性 D.丰富性
13.《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对广大读者来说属于( )。
A.无意想象 B.再造想象 C.创造想象 D.积极幻想
14.幼儿经常认为自己喜欢,别人也会喜欢;自己不喜欢,别人也不喜欢,这就是( )。
A.自我中心 B.自私自利 C.自说自话 D.移情
15.( )是儿童开始以自己内在的主观价值标准进行道德判断,这才有了真正的道德。
A.他律阶段 B.服从阶段 C.自律阶段 D.定向阶段
16.( )是高级的认知活动,是智力的核心。
A.注意 B.思维 C.记忆 D.想象
17.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主要是( )。
A.榜样 B.强化 C.父母的惩罚 D.挫折
18.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这是哪种气质类型的特点? ( )
A.胆汁质 B.黏液质 C.多血质 D.抑郁质
19.双生子爬楼梯实验说明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 )的作用。
A.遗传 B.教育 C.环境 D.成熟
20.( )是一种良好的生活适应过程,是认知、情感、社会化均衡发展过程,是个性结构的和谐状态。
A.身体健康 B.心理健康 C.社会适应 D.身高体重
二、简答题(共5 题,每题6 分,共30 分)
1.科学儿童观的内涵是什么?
2.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什么?
3.你是怎样认识情绪和情感之间的关系的?
4.儿童语言的发展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5.传统的黏液质气质类型有何特征?
三、论述题(共10 分)
幼儿教师应如何调控幼儿的情绪?
四、材料分析题(共20 分)
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幼儿教师花费大力气教幼儿记住某首儿歌,有时候孩子们不能完全记牢,但他们偶尔听到的某首童谣,看到的某个电视广告、画面,只需一两次他们就能将其熟记心中。
(1)材料反映了幼儿记忆的什么特点? (4 分)
(2)造成这一现象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8 分)
(3)教师该如何针对此现象进行有效教学? (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