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情绪与情感的发展
基本概念
1.情绪动因:引起幼儿情绪反应的原因。
2.移情:把某种情感由某一对象迁移到另一对象的过程是体验他人情绪与情感的能力。
3.情感共鸣:人们在觉察他人情感时自己也体验到的与之相同或相似的情感。
4.情绪调控:个体对情绪反应的监控、评估和改变。
5.适应性调控:以社会能够容忍或接受的方式,来表达或延缓表达某种情绪。
6.功能性调控:这类情绪调控服从于个人目的,以利于自身的存在和发展。
7.特征性调控:反映个体对情绪的调控手段,是为了调控一种情绪,就需要激发和调动另一个活动。
8.建构性策略:幼儿利用建设性的建议,或采取积极的活动来改变紧张的环境,降低或消除不良情绪气氛,获得社会支持。
9.回避策略:当解决问题的尝试失败后,或在老师、其他同伴的开导下,幼儿会回避冲突,寻找新的活动方式和同伴。
10.破坏策略: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幼儿以破坏玩具或活动现场,甚至伤害他人的方式回应情绪问题。
11.情绪掩蔽:在现实生活中,有时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定、利益的冲突,人们会采取某种策略,使外部的情绪表现与内心的情绪体验不一致。
知识要点
一、幼儿情绪的主要特点
(一)情绪的易冲动性
(二)情绪的不稳定性
(三)情绪的外露性
二、幼儿情绪与情感的发展趋势
(一)情绪与情感的社会化
1.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
2.表情的社会化。
(1)理解(辨别)面部表情的能力。
(2)运用表情的能力。
(二)情绪与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1.儿童情绪与情感的丰富化。
(1)与感知觉相联系的情绪与情感。
(2)与记忆相联系的情绪与情感。
(3)与想象相联系的情绪与情感。
(4)与思维相联系的情绪与情感。
(5)与自我意识相联系的情绪与情感。
2.儿童情绪与情感的深刻化。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三)情绪与情感的自我调节化或调控趋势
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
2.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3.情绪与情感从外显到内隐。
三、幼儿的情绪调控
(一)情绪调控方式与手段
(二)幼儿的情绪掩蔽
1.情绪掩蔽受两种因素驱动:规则驱动的掩蔽、情境驱动的掩蔽。
2.家庭是幼儿获得情绪掩蔽能力的第一渠道。
3.适宜的情绪掩蔽对性格的形成乃至个性的最终形成至关重要。
(三)影响幼儿情绪调控的因素
1.父母的影响。
(1)父母对儿童情绪的反应。
(2)父母与儿童讨论情绪。
(3)具体情境的作用。
2.同伴的影响。
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幼儿通过协商、争执、妥协、服从等活动,逐步学会通过适当的策略调节自己的情绪。
3.教师的影响。
(1)认知策略。
(2)行为策略。
(3)情感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