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亲子关系
基本概念
1.依恋:儿童对养育者(通常是母亲)形成的持久的、稳定的情感关系。
2.安全型依恋:与妈妈分离时会感到不安,但能较快安静下来;哭闹或受到惊吓,会在妈妈的安慰下很快安静下来;妈妈回家时感到高兴,喜欢和妈妈一起;能在妈妈身边独自玩耍;在妈妈的鼓励下比较放松地在陌生场合表演节目。 此类儿童大约占70%。
3.回避型依恋:婴儿极少对妈妈不在身边感到不安;对妈妈的离开漠不关心,很少表现出哭泣、不安;能够很容易让不熟悉的人带出去玩;当妈妈回到身边时,他们也避免与妈妈的相互作用,不理睬妈妈与他们交往的表示。 此类儿童大约占10%。
4.矛盾型依恋:喜欢缠着妈妈,不愿意一个人玩;与妈妈分离时,表现为强烈不安,哭闹不停;很难接受陌生人的亲近;也不愿独自玩;哭闹时,花很长时间才能平静下来;与妈妈重聚时,紧紧缠着妈妈,生怕妈妈离开,怎么安慰都没有用;有时与妈妈重聚时会表现出生气、反抗、踢打等。 此类儿童大约占20%。
5.亲子交往(亲子关系):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的交往,是儿童与主要养育者之间进行的语言的和非语言的信息传递和理解反馈的过程。
6.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是慈祥的、诚恳的,善于与孩子交流,支持孩子的正当要求,尊重孩子的需要,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 孩子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控制力、信心探索等方面都发展较好。
7.专制型教养方式:父母给孩子的温暖、培养、慈祥较少,对孩子过多地干预与禁止,态度简单粗暴,甚至不通情达理。 孩子变得驯服、缺乏生气、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情绪不安,甚至带有神经质、不喜欢与同伴交往、忧虑、退缩、怀疑,或是以自我为中心、胆大妄为,在家长面前言行不一。
8.放任型教养方式: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关怀过度,百依百顺、宠爱娇惯,或是消极的、不关心、不信任、缺乏交谈,忽视孩子的要求。 孩子表现为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尤其差,生活不能自理、胆小怯懦、意志薄弱、缺乏独立性等。
知识要点
一、什么是依恋
二、依恋的类型
(一)安全型依恋
(二)矛盾型依恋
(三)回避型依恋
三、依恋形成的原因
(一)父母对孩子采取不同的养育方式。
(二)婴儿的气质是形成不同依恋类型的生物学基础。
四、早期依恋的作用
(一)认知角度:帮助幼儿认识世界,提高认知能力。
(二)情绪角度:稳定幼儿情绪,促进心理健康。
(三)行为角度:规范儿童行为,发展教育能力。
五、依恋的发展
六、亲子交往的形式
1.第一种形式:家长主动、儿童被动,即家长→儿童。 (居多形式)
2.第二种形式:儿童主动、家长被动,即儿童→家长。
3.第三种形式:家长和儿童都处于积极状态,即儿童↔家长。 (最佳形式)
七、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
(一)父母方面的影响因素
1.父母的教养方式。
(1)民主型;(2)专制型;(3)放任型。
2.父母的人格特征。
3.父母的社会网络与社会支持系统。
(二)儿童方面的影响因素
1.儿童的性情。
2.儿童的性别。
八、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1.端正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教养方式。
2.形成亲子间安全的依恋关系。
3.了解与尊重儿童的成长规律。
(1)成长的反抗期正确对待:儿童在2~3 岁时进入第一反抗期。
(2)发展的关键期不容错过。
4.要保证亲子沟通的时间与质量。
5.开放儿童自主活动的时间与空间。
6.开展形式多样的亲子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