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基本概念
1.行为:华生认为,行为是人和动物用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
2.刺激:外部环境或身体内部的任何变化。
3.反应:由刺激引起的肌肉和腺体的变化。
4.反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S⁃R。
5.行为习惯:反射的联结。
6.人格:一系列反射联结的系统。
7.应答行为:斯金纳认为,刺激—反应是一种应答行为。
8.操作行为:当动物或人在主动发出一个行为后,如果能够得到强化,那么这个行为发生的次数就会增加。
9.强化:对一个行为的肯定或奖励。
10.正强化:也叫积极强化,是在规范行为发生后给予肯定或奖励,促使行为再次发生。
11.负强化:也叫消极强化,是当规范行为不出现时,就不予奖励,以促进规范行为再次发生。
12.交互决定论:班杜拉认为行为、环境与个体的认知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 尽管在有些情境中,某一个因素可能起支配作用,但也不能把某一个因素放在比其他因素重要的位置,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性质。
13.直接学习:个体对刺激作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
14.观察学习:学习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
15.保持过程:儿童看到一个行为榜样后,以视觉表象或符号的形式储存在头脑中。
16.运动复现:儿童将头脑中保存的视觉表象或符号,用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
17.自我调节: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
18.自我效能感: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
知识要点
一、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1.基本观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认为心理学是研究外部行为的科学,人和动物的行为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2.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斯金纳、班杜拉。
二、华生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
1.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
2.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只应该研究行为。
3.行为的基本要素是刺激与反应,公式表述为:S⁃R。
三、习惯的养成和矫正
1.习惯就是条件反射的形成。 条件反射就是习惯的单位。
2.有两个因素影响儿童习惯的形成。
(1)年龄。 小年龄的儿童比大年龄的儿童更容易形成习惯。
(2)练习的分配。 学习,最好是采用分散的方式。 分散学习的效果比集中突击学习的效果更好。
四、斯金纳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一)著名实验
创制的“斯金纳箱”对白鼠和鸽子进行实验,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二)斯金纳基本观点
1.刺激—反应是一种应答行为。
2.最常见的是操作行为。
3.强化在行为的获得上起关键作用。
4.强化作用是塑造行为的基础。
5.操作行为是更大量、更普遍、更有效的学习方式。
(三)如何形成儿童的良好习惯
1.强化是推进习惯的形成和巩固的唯一措施。
2.规范行为的多次发生,就变成了习惯。
3.对于儿童已形成的不良习惯,也可以通过行为主义的方法加以矫正,其关键就是不予强化。
4.斯金纳主张用消退来代替惩罚。 他认为, 惩罚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压制不当行为的发生但并不能消除不良行为。
(四)斯金纳对儿童学习理论的主要贡献与不足
1.贡献:
(1)发现了操作条件反射,并对其进行了认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打破了传统行为主义“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的错误观点。
(2)其揭示的强化规律客观可靠。
2.不足:
(1)只注重描述行为,不注重解释行为。
(2)只注重外部反应和外部行为结果,不探讨内部心理机制。
五、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一)社会学习论的优点
1.认为人的个性心理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模仿榜样的行为而形成的,这对于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实际教育工作有现实意义。
2.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同时还重视人的认知因素,并认为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3.班杜拉强调人的自我调节,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4.班杜拉对观察学习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揭示了观察学习的规律。
(二)社会学习论的不足
1.班杜拉认为人的一切个性特征都是从观察学习中获得的,带有主观片面性。
2.对认知因素认识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