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记忆的发展

第三节 幼儿记忆的发展

基本概念

1.记忆:一个人对自身经验的信息保存、加工和提取的心理过程。

2.识记:把感知或体验过的东西“记”下来的过程,也就是获得和积累经验的过程,好比图书馆购进新书。

3.保持:把识记的材料保存在头脑里,也就是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里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4.再认:识记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感到熟悉,确知是以前感知过或经历过的。

5.回忆:识记过的事物并没有再次出现,由于其他事物的影响而使这些事物在头脑里呈现出来的过程。

6.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7.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8.运动记忆: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又叫动作记忆。

9.逻辑记忆:以语词所概括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之间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也称语词逻辑记忆。

10.无意识记:没有自觉的识记目的,不需要特定的识记方法,不需要特定的意志努力的识记。

11.有意识记:具有自觉的识记目的,需要一定的识记方法,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

12.机械识记:在不理解内容的条件下,主要利用复述完成的识记。

13.意义识记:在理解材料的内容后,依靠已有经验的联系形成的识记。

14.外显记忆: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

15.内隐记忆:一个人的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的无意识的影响。

16.元记忆:研究记忆者本人的知识信念等因素对记忆过程的影响。

17.陈述性记忆:对有关的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18.程序性记忆: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

19.感觉记忆: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又叫瞬时记忆或感觉登记。

20.短时记忆: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 分钟以内的记忆,又叫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

21.长时记忆:从1 分钟以上直到许多年甚至保持终生的记忆。

22.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

23.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24.后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也叫倒摄抑制。

25.记忆缺失:没有人能记住生命最初两三年的事情,早期的记忆会在今后的生活中消失,也称“幼年健忘”。

26.自传体记忆:儿童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具体事件的记忆。

27.客体永久性: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直接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也称客体永恒性。

28.首因效应:幼儿对处于开始部位的信息再现效果明显好于中间部位的信息的现象。

29.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30.近因效应: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

31.记忆恢复现象:在识记后的某段时间,对材料的回忆量比刚学习完的回忆量有所提高的现象。

32.记忆策略:为了提高记忆效果而采用的手段,以及对记忆活动有意识控制的心理活动。

33.视觉复述策略:将自己的视觉注意力有选择地集中在要记住的对象上的策略。

34.特征定位策略:对记忆对象附加上一个特定的“标签”,以帮助记忆的策略。

35.复述策略:当儿童掌握口语后,经常会不断重复识记对象的名称,达到记忆的效果的策略。

36.组织性策略:将记忆材料按不同的意义,分别组成不同类别,编入各种主题,使材料产生意义联系,或对内容加以改组,以便于记忆的一种策略。

37.提取策略:一个人在回忆过程中,将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特定信息回收到意识水平上的方法和手段。

38.记忆的敏捷性:识记速度快慢方面的特征。

39.记忆的持久性:识记内容保持时间长短方面的特征。

40.记忆的准确性:对记忆内容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精确程度方面的特征。

41.记忆的准备性:从记忆中提取所需知识速度快慢方面的特征。

知识要点

一、记忆的概述

1.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一个人对自身经验的信息保存、加工和提取的心理过程。

2.记忆的过程。

(1)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提取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是对事物的识别和记住;保持是对识记内容的强化。

(2)信息的提取,包括“再认”和“回忆”两种水平。 再认是回忆的初级水平,回忆比再认要复杂得多。

3.记忆的分类。

4.艾宾浩斯遗忘的规律。

5.当今记忆研究的新领域。 内隐记忆和元记忆的理论。

二、婴儿的记忆

1.婴儿记忆的发生。

(1)婴儿记忆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再认能力的提高。

(2)婴儿具有一定的记忆能力,也有一定的回忆能力。

(3)直到4 岁,儿童的再认才非常精确。

(4)婴儿的记忆能力不仅表现在识记和再认中,还表现在更复杂的分类编码活动中。

(5)婴儿语言的获得,对记忆的发展至关重要。

2.自传体记忆。

(1)婴儿期记忆缺失。

(2)与婴儿记忆缺失现象相对立的另一现象是自传体记忆。 这种记忆的开始,标志着婴儿期记忆缺失阶段的结束。

(3)儿童自传体记忆本质是一种社会交往,是儿童与成人经验的分享。

(4)儿童自传体记忆有助于儿童利用已有的经验预测将来的事件,也有利于儿童自我认识的发展。

三、幼儿的记忆发展

1.识记。

2.再认和回忆。

(1)幼儿已经具有较强的再认能力,而且再认能力比回忆能力强。

(2)幼儿的回忆能力受活动的性质影响。 在目标明确的活动中,回忆效果明显提高。

(3)幼儿对处于开始部位和结尾部位的信息再现效果明显好于中间部位的信息。 这种现象称为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3.幼儿有记忆恢复现象。

(1)这一现象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不一致,是幼儿的一条特殊的遗忘曲线。

(2)幼儿的记忆恢复现象一般发生在识记后的1~2 天。

(3)幼儿园小班儿童的记忆恢复现象比大班儿童明显。

(4)智力低下的幼儿没有记忆恢复现象。

4.幼儿记忆策略通常表现为:

(1)视觉复述策略。

(2)特征定位策略。

(3)复述策略。

(4)组织性策略。

(5)提取策略。

5.认知心理学家认为:“知识的结构或组织是影响记忆的关键。”因此,最有效的记忆是将知识分层次储存和按层次提取。

6.近年,有心理学家提出一种新的记忆理论,叫作“模糊跟踪理论”。

四、幼儿记忆的培养

1.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2)记忆的持久性。

(3)记忆的准确性。

(4)记忆的准备性。

2.记忆敏捷性的培养。

(1)锻炼幼儿记忆的意识。

(2)训练幼儿的注意力。

(3)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知识经验。

3.记忆持久性的培养。

(1)运用直观教具。

(2)激发兴趣和积极情绪。

(3)明确识记目的。

(4)组织有效的复习。

4.记忆准确性的培养。

5.记忆准备性的培养。